第310章 这一定是激将法(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是家常便饭。

    “唐师兄,听说老师请来了一位数学高手,这次是数学院的哪位教授,你知道吗?”

    同学们一边吃着早餐,一边小声聊着天,宋朝明说准备数据,自然是让这些学生们准备的,同学们也都听到了一些风声。

    被询问的唐师兄摇了摇头,“这次不是数学院的,听说是我们学院的一个学生。”

    “学生?”

    同学们更加好奇了,“是哪位教授的高徒?我们认识吗?我们学院还有这样的数学高手?”

    “好像是,一个本科生。”

    唐师兄也有一些不确定的说道,当时他听到老师说起这个消息时,也是很震惊的,毕竟对方没有导师,那就只能是本科生了。

    “本科生?”

    正在吃饭的同学们全都停下了手上的动作,看向唐师兄,眼中浮现出荒谬的神色。

    “老师该不是忧思成疾,病急乱投医吧?”

    “本科生能解决我们的问题?”

    最开始发问的师弟问出了大家的疑惑,他们都是从本科生过来的,自然知道本科生是什么水平。

    “行了,这还不是因为我们这么长时间都没解决那个问题,老师这么做一定是激将法,是为了激励我们。”

    唐师兄沉思片刻,笃定的说道。

    其他同学们也都微微点头,这应该就是事情的真相了。

    “这也不是我们没本事啊,实在是这个问题已经超出了我们的能力范围,不要说我们,整个学院,恐怕也找不出能解决这个问题的学生吧?”

    一位师妹苦着脸吐槽到,他们也都指着项目能够出成果,他们才好发论文,一篇高质量的论文,不仅能够让他们顺利毕业,也是他们未来事业的敲门砖。

    “不要说学生了,就是教授也找不出来吧。”

    另一位师弟也吐槽到,他们已经卡在这方面几个月时间了,自然很清楚构建模型的难度,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才笃定这不是一个本科生能够做到的事情

    “好了好了,老师这样安排自有他的道理,我们把事情做好就行了。”

    唐师兄打断了师弟师妹们的抱怨,吃完早饭的他打开电脑继续整理数据。

    见到师兄这幅态度,其他师弟师妹们也都回到自己的位置上,用心整理起数据来。

    ……

    早上9点,陈辉准时出现在实验室外,宋朝明确早已恭候多时。

    “小兄弟早上好,吃饭了没?”

    “我这儿还有包子和豆浆,要不要吃点?”

    宋朝明热情的招呼到。

    实验室中的同学们早已张大个嘴巴,他们什么时候见到老师用这种态度对一个人,哪怕是学院的领导,以他们老师的身份都是平辈论交的。

    他们现在的好奇心已经拉满,这个本科生到底是什么来头?

    “我们直接开始看数据吧。”

    陈辉却摇了摇头,他6点就已经起来了,吃了早饭,还看了两个多小时的论文才过来的。

    “好,跟我来。”

    宋朝明带着陈辉走进实验室,穿过同学们的办公桌,一路向里面走去,一道厚重的自动门滑开,进门后,身后的门自动关闭,周围开始喷洒消毒液,随后宋朝明让陈辉穿上实验服装,这时前方的门才打开。

    一股独特的混合气味扑面而来,是刺鼻的消毒酒精、培养细胞的温润甜腻、以及精密仪器运行时散发的淡淡电子气息。

    这股味道,对陈辉而言,如同战士闻到了硝烟,是一种属于前沿科研战场的味道。

    眼前的景象与他终日沉浸的、只有书籍和代码的静谧空间形成了鲜明对比,这里是一个充满生命律动与科技冷光的奇妙融合体。

    穿过这扇门,里面才是真正进行实验的地方。

    实验室宽敞明亮,被划分为数个功能区域,各种高端仪器如同等待检阅的士兵,安静地运行着,发出低沉的白噪音,奏响着一曲科研的交响乐。

    一侧是巨大的超净工作台,柔和的白光下,一位全副武装的研究员正用移液器进行着无菌操作,动作精准如绣花。

    后面是数排二氧化碳恒温培养箱,微微轰鸣,内部保持着37℃、5% CO的恒定环境,像一个个温暖的子宫,孕育着无数作为实验材料的癌细胞。

    房间中央矗立着几台关键的大家伙。

    一台高通量质谱仪的指示灯正在闪烁,它能够以惊人的精度测量样品中成千上万种蛋白质的质量和数量,是绘制蛋白质组学图谱的核心武器。

    旁边连接着液相色谱仪,正通过细细的管路将复杂的样品混合物一一分离。

    另一侧,新一代基因测序仪正在低沉地运行,它的芯片上正在以惊人的速度读取着DNA的碱基序列,揭示着癌细胞最深层的遗传密码。

    靠墙放置着共聚焦显微镜,它的复杂镜头组能对细胞进行光学切片,生成绚丽多彩的三维图像,实时观察蛋白在细胞内的定位和相互作用,屏幕上正显示着经过荧光标记的细胞,绿色和红色的光点交织,仿佛微观宇宙中的星辰。

    透过一扇观察窗,可以看到隔壁的SPF级动物房,里面饲养着为实验献身的转基因小鼠模型,它们是验证药物效果的活体战场。

    实验室里人员不多,但每个人都步履匆匆,全神贯注。

    一位博士生正对着电泳凝胶成像系统皱眉,另一位师姐在冰盒前小心翼翼地区分着珍贵的样品,还有人在电脑前疯狂地记录数据,脸上写满了疲惫与专注。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无形的压力,那是项目卡壳几个月带来的集体焦虑。

    陈辉对此却很是满意,不愧是国家重点实验室,无论是设备还是人员,都是精锐中的精锐,这对他接下来的研究很有帮助。

    “你看,”宋教授指着一排放在液氮罐旁的冻存管,“这些都是我们构建的、携带不同EGFR突变体的细胞系。那边,”他又指向质谱仪,“正在跑的就是最新一批用药后不同时间点收取的样品。

    数据源源不断地出来,但我们……却看不懂它想告诉我们什么。”

    他引着陈辉走出实验室,来到一间小型会议室,打开投影仪,满是期待的看向陈辉。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