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6章、西宫问脉(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心,大家都很满意,没有什么特别需要的,内廷、太医院都挺配合的。”

    朱慈炅点头表示满意。

    “朕还有个要求,你们要尽量用白话把医学上的事说清楚,不要搞得太深奥,显得很厉害的样子。”

    张介宾连忙答应。

    “老臣明白。”

    朱慈炅转头,看到张荷华憋着嘴,似是对自己的“书法”很不满意,偷偷的想丢了,朱慈炅看到她时,她还有点脸红,脸上是紫禁城深锁了的童真。

    朱慈炅注意到,她又已经是抓笔涂鸦了,示意王坤去教她后,朱慈炅靠在椅背上。

    “景岳先生,你说,我是不是应该回北京?”

    张介宾脸色大变,有些着急。

    “皇上,你身体虽然康健,但年岁实在幼小,这寒冬腊月的,真的不适合长途奔波。”

    朱慈炅摇摇头。

    “我知道,但我离开北京才几个月,北京就有点乱了,真要在南京呆过十多年,我都不知道北京会变成什么样。”

    张介宾稍微沉吟,一动不动的看着小孙女在御案上僭越图画,良久方才开口。

    “皇上,如论治国,老臣一窍不通。不过老臣最近和叶太医交流针灸和汤剂的区别,便是叶太医也说,针灸只对急症,汤剂才是固本良方。

    《素问》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皇上,药剂津液也需经脾胃运化、三焦通调才能输布全身,从来治病也需要循序渐进。

    脾运化、肝疏泄,若是凡事皆过度干预,就不可避免气机紊乱。便是药理,同样讲究一个君臣相佐。

    《内经》有云:恬淡虚无,真气从之。若事必躬亲,恐终至阴阳离决。所以,老臣的浅见是,急症用峻药,养生当行佐济之道,知白守黑,知雄守雌,治未病莫如不施之药。”

    朱慈炅轻轻一笑。

    “你这老头不过是劝我难得糊涂嘛。可惜,大明有太多糊涂的地方了,我这个皇帝如果再糊涂下去,受苦的终是天下百姓和子孙后代。”

    张介宾怜爱的看着朱慈炅,他希望皇帝是圣君,但圣君不应该是四岁娃娃,可是眼前这娃娃不仅肩挑两京一十三省,目光所及更是华夏未来。

    这让张介宾与小皇帝同生出一种世事无常的无力感。张介宾不知道北京发生了什么事,他甚至不知道,在他安心写书的同时,北方有无数男儿正在以血肉相搏,试图消灭边疆隐患。

    张介宾反而听到许多宫外的事。御史集结南京,已经取得经营许可证的花船酒楼,每日高朋满座,脱下官袍的这帮人。每天抨击的都是小皇帝和刘一燝,偶尔还夹杂着他们的上官诸王。

    他们关注的是皇民土地策的弊端,因为那份加盖大明天子之宝的地契让士绅们再无法兼并,他们要翻遍史书找到这恶政罄竹难书的情弊。

    他们一边抨击皇店公司、三大资本对市场的破坏,天子与民争利,一边心安理得的享受皇店公司的新产品,安排人挤破脑袋想加入日月商会,同时也不放松对商会规则的痛骂,我大明什么时候不纳税会被开除了?

    似乎没有人关心陕西的灾荒和动乱,不知道辽东和四川竟然同时在打两场大仗。在他们看来,当大明官员不再收胡椒当俸禄,大明就已经转危为安了,又是太平盛世。

    西宫的书房历经了近三百年,太祖朱元璋就在使用,维修的时候只是换了几处大梁,砖瓦之类依然是最初的模样。

    书房内的地龙让室内温暖如春,张荷华从御案上下来,跑到张介宾身边。

    “爷爷,小荷花热。”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