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5章 金融市场占有率已经达到32%(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何善恒担任东亚银行董事长,的确给东亚银行带来了巨大的舆论,也让汇沣银行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此刻的沈弼,满心忧虑,甚至隐隐觉得自己正在步怡和洋行前任大班扭壁坚的后尘。

    二者境遇之相似,简直令人咋舌。

    起初,怡和洋行对林浩然旗下的企业发起攻势,不料反遭林浩然强力反击,双方随即陷入一场规模空前的商战。

    最终,怡和洋行的市场份额被逐步蚕食,甚至一度面临被林浩然暗中收购的危机。

    尽管怡和洋行竭力动用各种手段,迫使林浩然放弃收购意图,但终究还是痛失置地集团等核心产业。

    市场的溃败让怡和洋行心灰意冷,无心再留恋香江,于是选择全面撤离香江,将总部搬回英国伦敦。

    而前任大班扭壁坚则不幸沦为这场败局的替罪羊,承担了最大的责任,被直接踢出了怡和洋行的管理层。

    如今,汇沣银行与当初的怡和洋行,何其的相似啊!

    先是汇沣银行对林浩然新近收购的东亚银行发难,却反遭林浩然有力反击,双方由此掀起一场大规模商战。

    最终,汇沣银行的市场份额被不断侵蚀,遭受了极为惨重的损失。

    目前,汇沣银行虽仅走到这一步,但谁又能断言,其后续命运不会重蹈怡和洋行的复辙呢?

    最重要的是,汇沣银行与怡和洋行虽同为英资企业,但本质差异显著。

    怡和洋行早在十几年乃至数十年前便着手海外布局,历经多年发展,其海外资产规模早已远超香江本地。

    正因如此,即便怡和洋行选择撤离香江市场,虽会遭受重创,却也不至于动摇其根基。

    然而,汇沣银行的情况则截然不同。

    虽然汇沣银行这几年一直寻求扩展海外市场,为此不惜花重金在海外需求收购机会,以图减低对香江市场的依赖。

    但是,汇沣银行的海外扩张之路并不顺畅。

    尽管投入了巨额资金,但收购的海外资产并未能如预期般带来丰厚的回报,反而因为管理不善、文化差异以及市场环境的不熟悉,导致这些大投资并没有实现盈利,反而需要母公司不断注资,成为了汇沣银行的沉重负担。

    这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属美国海丰银行了。

    这使得汇沣银行在海外市场的布局显得力不从心,难以成为其新的增长点。

    到目前,香江市场都还是汇沣银行的业务核心之地,一旦失去了香江市场,对汇沣银行而言,就是毁灭性的打击。

    所以,汇沣银行根本无法像怡和洋行那般,潇洒地撤离香江。

    起码目前是绝对不可能的。

    一对比完两家公司的状况,沈弼的内心就愈加的烦躁。

    这要是继续这样下去,汇沣银行的结局先不提,他自己迟早得步扭壁坚的后尘,成为这场危机的牺牲品,被无情地踢出管理层,在业界声名狼藉。

    一想到这,沈弼的后背不禁泛起一阵凉意,额头上也冒出了细密的汗珠。

    但是,面对东亚银行这样的竞争对手,他却又无从下手,不知道如何应对。

    说到底,也的确是他这位汇沣银行大班战略决策上的失误,才让银行一步步陷入如今这般艰难的境地。

    当初贸然对林浩然收购后的东亚银行发难,本是想借机打压对手、拓展市场,却没料到踢到了铁板,引发了这场难以收场的商战。

    但是,如果当初不发难,汇沣银行其实也不过是慢性死亡。

    在林浩然不断整合资源、扩大商业版图的进程中,东亚银行作为他手中的重要棋子,势必会成为搅动香江金融格局的强大力量。

    随着东亚银行在林浩然麾下逐步壮大,其业务范围会不断侵蚀汇沣银行的市场份额,蚕食汇沣银行的客户群体。

    到那时,汇沣银行即便能苟延残喘,也会在日复一日的竞争中逐渐失去优势,最终被市场无情淘汰。

    随着市场份额不断被东亚银行蚕食,他已经不再自信地觉得,汇沣银行永远是香江的金融行业霸主了。

    说到底,不是沈弼的能力不行,而是林浩然太强了。

    此刻抱怨后悔都无济于事,当务之急是找到破局之法。

    沈弼将自己关在办公室里,桌上堆满了各种文件和报表,烟雾缭绕中,他的眼神时而迷茫,时而闪过一丝狠劲。

    ……

    与此同时,在铜锣湾一栋商业大厦的19楼,有一间办公室。

    这办公室面积不算宽敞,仅两百余平方米,里面办公的人员也不过几十人。

    然而,这家公司在业内却声名远扬。

    它便是香江赫赫有名的寰宇调研公司,主营业务聚焦于市场研究、市场调查、营销研究以及满意度调查等领域。

    按照全球市场研究者协会的定义,市场研究公司承接委托方的需求,为实现决策所需的信息目标,开展一系列专业研究活动。

    这些活动涵盖将相关问题所需的信息具体化、设计信息收集方法、管理并执行数据收集流程、分析研究结果、得出结论并明确其意义等环节。

    而寰宇调研公司,便是这么一家公司。

    不过,进入80年代,香江调研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变革浪潮。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对市场信息的精准度和时效性要求越来越高,传统调研方式逐渐难以满足需求。

    寰宇调研公司虽在业内颇具名气,但也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

    一方面,新兴的调研技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计算机技术、数据分析软件等开始广泛应用于市场研究领域。

    一些小型但充满创新活力的调研公司,凭借着对新技术的快速掌握和应用,迅速在市场上崭露头角,抢占了部分原本属于寰宇的客户资源。

    这些小公司能够以更低的成本、更快的速度提供调研报告,让寰宇的传统优势逐渐削弱。

    另一方面,香江的商业环境日益复杂,不同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对调研的需求千差万别。

    大型企业需要全面、深入的宏观市场分析和战略规划调研,而中小企业则更关注细分市场的动态和消费者行为研究。

    寰宇在应对这些多样化需求时,显得有些力不从心,其业务模式逐渐暴露出僵化的弊端。

    所以,他们如今最迫切的,就是抢回自己的市场。

    如何抢回,最简单的方法便是扬名!

    而在这几天的东亚银行与汇沣银行之间的商业竞争中,寰宇调研公司的老板喻志泽便看到了扬名的好机会。

    这几天,喻志泽外出时,总能听到市民们围坐讨论,而他们口中频繁提及的共同话题,便是东亚银行如今的状况。

    不少市民纷纷猜测,东亚银行目前在香江银行业究竟占据着多大的市场份额?

    和汇沣银行相比,二者之间的差距又缩小到了什么程度?

    更有人大胆设想,东亚银行在未来有没有可能超越汇沣银行?

    这些问题,已然成为众人热议的焦点。

    市民关注的,却没有得到答案。

    很简单,因为这些市场份额,基本需要等每年的年初,各企业出年报表时才能有较为准确的数据呈现。

    所以如今,即便是各大媒体公司,即便他们想要第一时间挖掘出关于东亚银行与汇沣银行市场份额等关键信息,也只能苦苦等待年初的年报表。

    毕竟,这些媒体公司终究不是专业的调研公司,难以通过已知的数据来判断市场走向与两家银行的具体份额动态。

    然而,这种信息滞后性恰恰为寰宇调研公司创造了绝佳的契机。

    喻志泽敏锐地察觉到,这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商业机遇。

    如果寰宇调研公司能提前对这两家银行的市场份额变化、竞争态势以及未来走向进行深入调研,并发布一份权威且具有前瞻性的报告,必将引起香江金融界乃至整个商业领域的轰动,从而让寰宇调研公司声名远扬,抢回失去的市场份额。

    因此,喻志泽两天前就开始行动。

    以他们公司这些年在香江的布局,想要获取一些关键数据,再凭借这些已有的数据进行分析,最终得出大概的市场份额变化趋势并非难事。

    此刻,公司内由三十多人组成的研究分析小组,正争分夺秒地对调查团队收集来的数据展开分析,这一忙就是一个下午。

    研究分析小组的办公室里,气氛紧张得仿佛能点燃空气,同时又透着一股炽热的干劲。

    键盘敲击声清脆急促,纸张翻动声沙沙作响,成员们低声讨论的声音此起彼伏,交织成一曲别具一格的“奋斗交响曲”。

    每个人都全神贯注,目光紧紧锁在简陋的 apple II电脑屏幕上,或是专注地翻阅着手中的报表,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试图从那密密麻麻的数据丛林中,挖掘出能决定公司命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