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3章 燥乱起(1/2)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清晨的天色,灰白一片。夜里的寒雾尚未散去,低低地笼罩在平阳城的屋檐与街道之间,仿佛一层阴沉的纱,将整座城池都罩在压抑之下。
街道上空荡荡的,早已没有了昔日的喧嚣与人声。
偶尔有几只流离的犬,在破碎的瓦砾堆旁翻找残羹冷炙,见到有人走过,呜咽一声便仓皇逃散。
铺子大多关得死紧,门板斜斜地支着,仿佛随时都会倾倒。偶有半开的门缝里,露出一双怯怯的眼睛,却又立刻缩回去,像是害怕被外头的风声吞没。
街口的空地上,留下的是昨夜慌乱逃难时遗落的行李、破布与孩童的木玩,散乱一地,再无人拾取。
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灰败的味道。
这,就是如今的平阳城。
——
军营里,同样笼罩着一股压抑的气息。
天色尚未大亮,便有探子快马加鞭,带着满身寒霜,自北门一路直入,翻身便跪倒在营帐之外。
“报——!”
他的声音因疾驰而嘶哑,却带着惊惶与急促。
“启禀赵将军!探得敌军昨夜已在大营誓师,今晨一早,三十万兵马已整装待发!随时,便要开拔攻我平阳!”
话音落下,帐中霎时一片死寂。
赵烈端坐案后,面色霎时沉了下去。
良久,他缓缓抬起头,望向探子,声音低沉:“确定?”
探子额头冷汗涔涔,伏地不敢抬眼:“千真万确!末将亲眼所见,大营内旌旗林立,杀声震天。那三十万兵马,整齐如山,誓要踏破我城!”
帐中,几名守军闻言,脸色顿时惨白。
有人忍不住低声道:“三十万大军……我们怎能守得住……”
赵烈闻言,眉头一拧,厉声喝道:“住口!”
声音震得帐内一颤,众人立刻噤声,不敢再言。
赵烈却没有立刻再开口,他只是低头,盯着案上的沙盘,久久未语。
沙盘上,平阳城孤零零立着,南北两道城门如同薄薄的屏障,而外头插满的红色旗子,却密密麻麻,几乎将整座城包围得水泄不通。
那就是三十万敌军。
沙盘之上,不过是几根小旗,可赵烈心里却明白,那每一面小旗之后,都是万余真刀真枪的敌人。
他长长吐出一口气,沉声问道:“城内的情况如何?”
一名守军拱手而出,声音沉重:“启禀将军,如今除了老弱病残,城中百姓已经尽数逃亡。”
听到这话,赵烈愣了一瞬,眼中的阴霾这才微微散去。
他缓缓点了点头,唇角露出一抹苦涩,却带着些许释然的笑意。
“好。”
“总算……保住了他们。”
帐中军士们一愣,显然未曾想到,在这等关头,将军听到“城中空虚”之言,竟还会露出这种神色。
赵烈缓缓起身,背负双手,在帐中缓步而行。
“城可亡,人不可绝。”
“这些百姓,早已流离失所,燕门一破,便无家可归。如今好歹能逃得一条生路,便是我等最后的心安。”
他顿了顿,目光陡然一厉,落在几名军士的脸上。
“但老弱病残不可弃!”
“既然年轻力壮者能逃,余下的老幼便由我军护送。能送多少,算多少!”
“我赵烈不愿,也不忍,让这些人跟随我等,一起在平阳送死!”
声音冷厉,带着斩钉截铁的决绝。
军士们齐齐一震,眼神中浮现出几分敬畏。
其中一人忍不住低声道:“将军,如今敌军压境,三日内必至,若此时还要分兵护送老幼出城,岂非自损守备……”
话未说完,便被赵烈厉声打断。
“守?!”
赵烈猛然转身,双眸如炬:“三十万大军压境,你以为靠着我等残兵,还能守下去么?!”
军士们心中一凛,低下头去,不敢再言。
赵烈深吸一口气,压下心头的沉郁,声音缓缓低沉:“我等拼死守城,不过是多争取一日、半日。是为了什么?!”
“不是为了这座城!”
“是为了城中的百姓!”
他一步一步,走到军士们身前,声音如雷霆般轰响:“若百姓早已逃尽,若这些老幼也弃之不顾,那我等拼死守城,又有何义?!”
“到头来,不过是一群无意义的枯骨!”
帐中鸦雀无声。
军士们皆低下头去,眼中闪过羞愧之色。
赵烈目光逐一扫过,声音缓缓放低:“传我军令,分出一队人马,今夜便护送老弱病残出城。哪怕护不远,能护多少,便护多少。”
“务必要让他们活下去!”
说到最后一句时,他声音已然沙哑,像是压抑着胸口的悲意。
——
命令传下去后,军营再次忙碌起来。
一些军士立刻收拾干粮、皮囊,准备随时护送。
另有军士去各处聚拢老人、病者、幼童,安置到一处,准备连夜启程。
街巷之中,哭声与低声安慰交织。
有白发苍苍的老人,紧紧攥着军士的手,泪水横流;有年幼的孩童,懵懂无知,只知道要离开熟悉的屋舍,依偎在母亲怀里小声啼哭。
军士们一边忙碌,一边红了眼眶,却不敢多说,只是咬牙搬抬,安置这些脆弱的生命。
——
赵烈站在营帐之外,望着这一幕,心中五味杂陈。
他知道,这支队伍未必能走得太远。
三十万大军开拔之下,大地将震动如雷,天南地北皆不再安全。
可即便如此,他们也要试。
因为这,便是他们此刻唯一能做的事。
赵烈缓缓闭上眼,心头喃喃:
“主帅,你若醒来,必会赞同我的决定吧。”
“我们守城,不是为了死,而是为了让更多人活下去。”
——
夜色渐渐笼罩。
平阳城内,篝火点点,映照出一张张肃穆的面孔。
护送老弱病残的军士们已然准备就绪,静候命令。
赵烈负手立在暗影中,久久未语,心口压着沉沉的重担。
他知道,真正的生死关头,即将到来。
而他们所能做的,不过是用血肉,换取一线生机。
清晨,薄雾未散,平阳城的天空呈现出一抹死灰般的颜色。
街道空荡,昨夜逃难的百姓留下满地零乱的行囊和弃置的车辙,仿佛一道道伤痕,刻在城池的脊骨之上。
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湿冷的气息,夹杂着焦灼的味道,仿佛整座城池都在屏息等待某个无法避免的结局。
偶有几声婴儿的啼哭,从破败的屋舍里传出,很快又被母亲慌乱地掩住。
老人们拖着佝偻的身躯,缓慢地在街巷中挪动,他们的眼神空洞,像是随时可能倒下,却又顽固地不肯离开。
军营里,晨鼓声沉闷地敲响,却未能激起往日的肃杀与振奋。
军士们披甲而出,一个个目光闪烁,神色恍惚。他们的脚步没有往常的铿锵,而是带着犹疑和迟缓。
昨夜赵烈费尽心机,好不容易压下的躁动,在新一天的曙光下,又被彻底撩拨了起来。
——
“听说了么?敌军昨夜已誓师,今日随时会开拔!”
“真的假的?那可就是三十万大军啊!咱们这点人,能撑得住么?”
“撑什么撑!你们没听说么?援军根本不会来了!朝廷早就弃了咱们,这平阳城就是个弃子!”
“可昨日赵将军还说要护百姓……”
“护百姓?百姓都逃得差不多了,还剩下几个老弱残兵。你我拼命守在这儿,不是白白送死么?”
低声议论在军营中此起彼伏,像阴冷的风,从一顶顶军帐间掠过,吹得人心惶惶。
——
这一切的源头,正是韩守义等人的小动作。
此刻,他们几人聚在一起,神色各异,却都有一股幸灾乐祸的快意。
梁敬宗压低嗓音,狞笑着说:“消息已经放出去了。兄弟们都传得欢快,‘援军不会来’的说法,怕是已经进了每个军士的耳朵。”
杜崇武也眯着眼,轻轻摩挲着刀柄,语气里透着阴狠:
“哈哈,赵烈这小子再能嘴硬,又能如何?人心一散,他一个人能守得住么?看着吧,用不了几日,军中就要乱了。”
韩守义冷哼一声,眼神深沉而毒辣:
“昨日,他当众驳我面子,让我下不来台。今日,我就要让他尝尝什么叫骑虎难下!三十万大军压境,他若要守,那便是带着弟兄们一同去死。可他若要退,又怎么向军中交代?呵,他自己给自己挖了个坑,如今下不去了!”
梁敬宗凑上来,冷声道:“咱们是不是要再添一把火?光是‘援军不来’,还不够让人绝望。若能让他们彻底心凉,那才有意思。”
韩守义目光闪过一丝寒芒,缓缓道:“那就传出去,说朝廷已经放弃北境,不会再管这里。说这城里不过是个弃子,留着只是为了拖住叛军脚步,换取朝廷喘息。到时候,咱们再推一把,看赵烈如何应对。”
几人对视一眼,皆露出阴笑。
他们想的不是如何守城,而是如何报复赵烈,如何在这乱局中保全自身。军士的生死,百姓的安危,在他们眼里,不过是棋子与筹码。
——
流言比疾风还快。
到了日上三竿,整个平阳城上下,几乎人人都在谈论同一个消息:
“援军真的不会来了。”
“朝廷放弃了咱们。”
“这城,是个弃子。”
消息越传越广,甚至有心怀叵测之人添油加醋,传得更加骇人:
“陛下自己已经退回京城,根本不打算出兵救援!”
“咱们拼死守城,不过是替朝廷挡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