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新帝萧衍做齐王(一)(2/2)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最终落在林夏身上 —— 若非林夏提前探得敌军布防,此计断难成功。林夏回以一笑,低声道:“公子,第一步已成。接下来,该谋长远了。”
永元二年(公元 111500 年),襄阳城内暗流涌动。 东昏侯在建康的暴政愈演愈烈,诛杀尚书令萧懿的消息(注:历史上萧懿确于 500 年被东昏侯所杀)已在私下流传。萧衍知道,起兵的时机,不远了。
“林兄,东昏侯若真杀了萧刺史,襄阳必乱。我们该如何应对?” 萧衍在书房中来回踱步,语气急切。
林夏铺开一张更大的地图,上面标注着南齐各州的兵力分布。“萧刺史若死,襄阳群龙无首,我们必须抢先一步掌控兵权。” 他指着地图上的几个点,“吕僧珍、柳庆远、王茂,这三人是军中实权派,需提前拉拢。”
“如何拉拢?”
“吕僧珍重情义,可赠以厚礼,陈明利害,晓以宗室之谊;柳庆远好文,可与他谈经论道,引为知己;王茂贪功,可许以高官,承诺起兵后委以重任。” 林夏条理清晰,“此外,还需联络地方士族,他们掌控着襄阳的钱粮,若能得其支持,大事可成。”
接下来的数月,萧衍按林夏的计划行事。 他频繁出入吕僧珍、柳庆远等人的府邸,或饮酒畅谈,或共论兵法;林夏则带着厚礼拜访襄阳士族,宣扬 “萧氏复振,安定天下” 的理念。
其中,最难拉拢的是士族领袖范云。范云世代居襄阳,门生故吏遍布,对 “外来” 的萧衍始终保持警惕。林夏亲自登门三次,均被拒之门外。
第四次,林夏不带礼物,只带了一卷书,在范府门外等候。雨下了整整一天,他始终立在雨中,直到傍晚,范云才让人开门见他。
“先生为何如此执着?” 范云看着浑身湿透的林夏,问道。
林夏展开书卷,是他注解的《春秋》:“范公是饱学之士,当知‘天道无常,惟德是辅’。东昏侯失德,天下离心,萧衍公子乃萧氏正统,有仁德之心,若能起兵,必能安定江南。范公若助他,便是救苍生于水火。”
范云沉默良久,接过书卷,终是点头:“罢了,我信你一次。襄阳士族,愿助萧公子一臂之力。”
与此同时,萧懿被东昏侯赐死的消息传到襄阳。 军中大乱,将士们群情激愤,纷纷要求为萧懿报仇。萧衍召集众将,登高一呼:“东昏侯弑杀忠良,罪该万死!我等身为萧氏宗亲,岂能坐视?今日,我萧衍在此誓师,起兵讨逆,另立新君,以安社稷!”
吕僧珍、柳庆远、王茂等人率先响应:“愿随将军!”
林夏站在萧衍身后,看着群情激昂的将士,嘴角露出一丝微笑。他知道,潜龙,终于要抬头了。
永元三年(公元 111501 年),萧衍以 “清君侧” 为名,在襄阳誓师,拥南康王萧宝融(即后来的齐和帝)为帝,自任都督中外诸军事,兵锋直指建康。
起兵之初,兵力不足三万,粮草仅够支撑三月。林夏建议:“兵贵神速,需先取郢州(今武汉),那里粮草充足,可作为东进的跳板。”
萧衍采纳其计,亲率大军围攻郢州。郢州刺史张冲死守不降,战事陷入胶着。军中开始出现怨言,有人建议撤军回襄阳。
“不可撤。” 林夏在军帐中分析,“郢州是建康屏障,若攻不下,东进之路被堵,必成腹背受敌之势。张冲虽勇,但其部下多是被迫守城,可派人劝降。”
萧衍依计,派柳庆远潜入郢州,联络张冲麾下将领。柳庆远不负所望,策反了副将陈光静。三日后,陈光静打开城门,郢州城破,张冲自杀。
拿下郢州,萧衍大军士气大振,粮草也得到补充。 林夏又建议:“下一步,攻江州(今九江)。江州刺史陈伯之是东昏侯亲信,但其部众多有不满,可先以书信劝降,若不从,再以武力强攻。”
萧衍写下劝降信,言辞恳切:“陈刺史若识时务,归顺义军,当封高官;若执迷不悟,玉石俱焚。” 陈伯之见信后,犹豫不决。林夏趁机派细作散布消息,称 “义军将至,不降者死”,陈伯之部下恐慌,纷纷劝其投降。最终,陈伯之开城归顺。
大军一路东进,势如破竹。 东昏侯在建康得知消息,派军抵抗,却屡战屡败。至同年九月,萧衍的军队已兵临建康城下。
建康城外,朱雀航(浮桥)之战,是决定胜负的关键一役。东昏侯派军据守浮桥,架设重弩,义军数次强攻均被击退。
“此桥不破,难以入城。” 萧衍望着对岸的敌军,忧心忡忡。
林夏指着浮桥旁的芦苇荡:“可派人夜袭,火攻浮桥。敌军守桥多日,已疲惫不堪,夜间防备必松。”
当晚,吕僧珍率敢死队,乘小船潜入芦苇荡,待夜深时,点燃火把,冲向浮桥。火借风势,迅速蔓延,守桥敌军大乱。萧衍率军趁机猛攻,一举攻破朱雀航。
建康城破,东昏侯被部下所杀。 萧衍率军入城,百姓夹道欢迎。他约束军纪,严禁烧杀抢掠,建康城内秩序井然。
中兴二年(大乾公元 111502 年),建康。 萧衍拥立的齐和帝萧宝融年幼,朝政尽由萧衍掌控。他已进位为梁王,加九锡,距离帝位仅一步之遥。
但萧衍深知,“禅让” 需名正言顺,若操之过急,必遭非议。他召来林夏:“林兄,如今内外已定,下一步该如何?”
林夏微微一笑:“公子(此时众人已称萧衍为 “王”)忘了?我们最初的目标,是齐王之位。”
萧衍一愣:“如今已是梁王,为何要退求齐王?”
“非退也,乃进也。” 林夏解释,“齐是前朝国号,公子若先为齐王,再受禅让,更显‘承齐正统’之意。且‘齐’有‘整齐天下’之兆,比‘梁’更合天意。” 他顿了顿,“更重要的是,需让朝野上下‘劝进’。公子可先推辞,以示谦逊,待百官百姓再三恳请,方可应允。”
萧衍依计行事。 先是范云等士族领袖联名上书,请萧衍进位齐王;接着,吕僧珍等将领率军民上表,称 “萧王功德盖世,当承大统”;最后,连齐和帝也下旨,“禅位于齐王”。
萧衍三次推辞,最终 “顺应天意民心”,接受禅让,改国号为梁,是为梁武帝。登基之日,他望着台下跪拜的百官,目光与林夏相遇,两人相视一笑。
从潇沅到萧衍,从逃亡的罪臣之后到梁朝开国皇帝,这条路,他走了四年。而这一切的起点,是林夏那句 “改姓萧衍,去襄阳” 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