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5章 老谋深算(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十年前王黼接手造作局,请示赵佶后将其更名为应奉司,王黼的能力非常强,把它发扬光大不在话下,而江苏应奉局只是应奉司的一个下属部门。

    如今王黼的义父是梁师成,大爹是赵佶,他可是硬的很。

    王黼每攀附一个人,都会得到百倍的收益,每拆一个人,更会得到千倍的回报。

    这一点在北宋历史上独一无二,到目前为止,成功率高达百分之九十九。

    面对根基深厚的蔡京,他真的拆不动,完美战绩也因此被拿下一个百分点。

    前段时间,王黼曾小试牛刀,结果,雪花般的弹劾奏疏差点没把他吓死,还好梁师成是他的义父,蔡京也只是给他一个警告。

    王黼虽然怂了,但他并没有死心,他在寻找将蔡京一击必杀的机会。

    ……

    就在此时,门下省一名给事中出列,躬身奏道:“陛下,臣有本奏。”

    须知,蔡京领导礼部、户部、吏部之外,还担任门下侍郎,是门下省的最高长官。

    这些部门里,他的爪牙无数。

    “准奏。”

    “花石纲之事,虽进展喜人,但臣闻其中弊端甚多。

    朱勔等人为了运送花石,不惜毁坏沿途桥梁,强行征用民船,致使百姓怨声载道,望陛下垂察。”

    赵佶眉头微蹙,王黼忙再次出班,“陛下,臣已严令朱勔等人不得扰民,想必是地方官员夸大其词。

    花石纲之事,关乎万岁山建设,还望陛下明鉴。

    《管子》有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万岁山建成后,定能为陛下增添雅兴,亦能让百姓共享盛世之乐。”

    赵佶眉头微展,不待开口,户部侍郎孙暻出班道:“陛下,臣亦有事启奏。”

    “王大人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然而今岁秋粮入京迟缓,皆因运河船只多为花石纲征用,致使漕粮堆积难运。

    如今粮食运不进来,仓廪如何充实?百姓又谈何衣食足?

    若不及时疏通堆积漕粮,恐京师粮价腾贵!

    《论语》有云:‘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臣以为,花石纲之事虽然重要,但也不能不顾民生,还望陛下权衡利弊。”

    王黼觉得,自己如今的身份何其尊贵,再亲自下场和这些小虾米争辩太掉份了,他对一人使了眼色。

    右正言官员出班:“陛下,李侍郎此乃危言耸听!如今我朝国泰民安,各地又不缺粮,怎会使粮价腾贵?

    而且京师富商巨贾甚多,自有粮源可寻,岂能因此动摇国之盛事?

    李侍郎所言,实则有动摇圣心、阻挠国事之嫌,望陛下明鉴!”

    又有言官附和道:“区区漕粮运输迟缓,何足为惧?

    花石纲乃是为陛下营造盛世之景,彰显我朝富强,此乃千秋功业。

    且花石纲所用船只不过十之一二,怎会致使漕运迟缓?分明是河道淤塞所致!”

    都水监?是专门负责河道清淤的独立部门。

    天降大锅,黄廷训忙出班道:“禀陛下,我司对秋粮入京无比重视,各路人马都定期巡查河道情况,并积极清淤。

    具体事务每日皆有向朝廷奏报,暂未发现严重淤积河段。

    请问方大人,您说的淤塞具体是指的哪里?”

    “我……”

    黄廷训斥道:“哼,你分明是信口开河,还请陛下治方昶欺君之罪。”

    接下来,蔡京的党羽轮番上阵,指责王黼与朱勔等人只顾花石纲,不顾民生。

    如今花石纲规模巨大,确实害民不浅,也有正直官员出班谏言,朝堂之上一时争论不休。

    蔡京则老神在在地闭目养神。

    相比之下,王黼的势力薄弱得没眼看,简直被按在地上摩擦。

    赵佶坐在龙椅上,听着众人的争辩,脸色逐渐阴沉。

    他心中既舍不得放弃花石纲带来的奢华享受,又担忧民生问题真会引发社会动荡。

    王黼见形势不好,心中大急,忙开口道:“陛下,臣以为,花石纲与秋粮运输并非不可两全。只要妥善安排,定能兼顾。

    《左传》有云:‘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臣相信朱勔等人定会以国事为重,不会因小失大。如今万岁山建设如火如荼,若耽误了,实乃憾事。”

    蔡京闻言,心中冷笑,他缓缓睁开眼睛,出班一礼,全场肃静,“陛下。”

    “太师不必多礼。”

    蔡京毕竟年龄大了,赵佶还是非常客气的。

    “陛下,臣以为,王相所言有理,花石纲乃彰显我朝富强之举,不可轻易废止。

    《礼记》有云:‘天子树瓜华’,而今陛下建造万岁山,正合‘备物致用’。”

    王黼听了,眼皮直跳,他不觉得蔡京会帮他说话,‘这老混蛋准没憋好屁!’

    蔡京接着道:“然《管子》云:‘政之所兴,在顺民心’。

    花石纲虽好,但若因小失大,致漕运不通,惹得民怨沸腾,恐非社稷之福。

    既然王相说有两全之法,依老臣之见,不如让王相兼领漕运司。

    毕竟花石、漕粮本就同路抵京,何必劳民伤财分做两趟?”

    赵佶听了,眼前一亮。

    运送花石纲的是应奉局,而运粮的是漕运司,这两个部门都是六部之外的独立部门,若由一人统一调配,肯定更好管理。

    赵佶心道:‘还是太师想得周到。’

    当然,仅从表面看似乎是这样,可船就那么多,河就那么宽,你到底要运粮食,还是运石头?

    其实不管怎么运,王黼都得背锅。

    王黼为了讨好赵佶,想早日建成万岁山,他征调得船只肯定不会少,而应奉局在地方更是横行霸道。

    他们打着为皇帝办事的幌子,公器私用的不在少数,和漕运抢河道,抢船只。

    一艘船拉一块巴掌大的石头,塞一船私货,连运费都省了。

    须知,有时做生意的,运费甚至比商品本身的价值还高,这在古今都很常见,而古代运输不便,运费更为高昂。

    可以想象因为花石纲,下面乱成什么样了。

    漕运司主管国家粮食运输,一旦王黼接手,那如今漕粮阻塞,以及日后运输延误的锅,可以全部甩在王黼头上。

    若导致粮价上涨,百姓的怒火也会直指王黼。

    毕竟你说有两全之法,你运的石头突然变少了,赵佶能高兴?

    最初造作局由蔡京把持,被王黼提举后,他绕过蔡京直接向赵佶献宝,经赵佶特许,成了独立部门。

    导致应奉司的账目无人敢查,也无人能查,成了王黼的捞钱机构。

    王黼兼领漕运司后,就要受户部、御史台的监督,毕竟他明面上运的还有粮食,总得和户部对接吧?

    这等于在王黼脑袋上套了一具二百斤的枷锁,看他还能怎么翻腾?

    ……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