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二十七章 涓滴经济学(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是这样的……”赵煦笑着将钓线收回,这一次没有上钩。

    但不要紧,路亚么,玩的就是技术!

    而在这个方面,赵煦有信心!

    毕竟,无论蒲宗孟还是崔台符,都不可能玩过路亚。

    “蒲相公……”赵煦一边重新抛竿,一边说道:“朕想请相公写一篇文章……”

    蒲宗孟立刻躬身,面朝赵煦:“臣恭听德音指挥……”

    赵煦慢悠悠的说道:“自古士大夫以安贫乐道为上……”

    “这固然无错……”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颜回如此,已故的司马温公亦如此……朕是很钦佩的!”

    说到这里,赵煦微微昂首。

    司马光在洛阳的独乐园与叠石山庄,在其死后本来要变卖的。

    但被赵煦阻止了。

    他以天子的身份下诏,赐钱十万贯,将独乐园与叠石山庄都收为官物,并要求洛阳官府派人妥善保护。

    这就是打算将之在将来,时机合适的时候,改造成博物馆、纪念馆。

    然后卖门票或者玩免费参观,但卖司马光纪念品回血。

    在赵煦想来,司马光的故居和陈列着包括资治通鉴原稿在内的博物馆。

    文人士大夫们肯定是想要参观参观,感受一下司马光的人格魅力的。

    这样一个圣地,门票卖个一百钱或者一个司马光砸缸一类的文娱纪念品卖个几十贯,应该是不贵的。

    而即使如此,司马光其他在洛阳的产业,也依旧变卖了数万贯。

    加上赵煦赐的钱以及赐给司马光的丧事费用。

    这就是二十余万贯的巨款。

    司马康拿着这些钱,在其家乡遵照司马光生前遗嘱,买了数千亩的良田,并由范祖禹等人执行司马光遗愿,分与涑水本地百余户贫民,建立了一个糅杂了井田制和大宋时代特色的义庄组织的乡村社会。

    必须要说,司马光的这些钱,都是合法的。

    他从未贪污过任何公款,也未收过任何贿赂、好处。

    就连资治通鉴书局的公使钱,他也都是全部用在了修书和书局工作人员的福利上。

    在私德上,他无懈可击!

    他的全部产业,包括独乐园、叠石山庄在内的资产,都是他的俸禄、贴职钱、职田收入、食邑收入等等大宋高级官员福利以及历代赏赐所购置。

    从这,就可以知道,大宋朝的文臣日子有多舒服了!

    哪怕不贪不拿,只要和司马光一样勤俭持家,不去搞那些乱七八糟的奢侈享受。

    一个待制大臣,是可以在二十年中,攒下至少二十万贯的资产!

    便是基层的选人,恐怕也能攒下上万贯的资产。

    奈何……

    没几个司马光!

    大部分人,都在争相过着奢靡的纸醉金迷一般的生活。

    就拿蒲宗孟来说吧……

    这位宰相拜相以来,就起码花了数万贯的钱,用于购置家具、装扮家宅,雇佣下人和歌女、姬妾。

    是的!

    大宋朝的几乎所有下人、仆人。

    都是有契书的。

    包括侍妾,也是如此!

    像是包绶的生母孙氏,就是包拯的侍妾。

    她和包拯签的就是侍妾契约。

    契约到期,孙氏已有身孕,但却被包拯送了回去。

    也是亏得包绶的长嫂崔氏知道孙氏有了身孕,赶紧派人看望,送钱送物,才保住了包拯的香火!

    不然的话……

    包拯的命运,恐怕会和赵煦的生母朱氏一般。

    会跟着孙氏辗转各家,最终搞不好,他可能没机会认祖归宗。

    想到这里,赵煦就深深的看一眼蒲宗孟,同时也想起了远在登州的大胡子。

    蒲宗孟和苏轼,还真是亲戚。

    这两人,都喜欢雇佣嫔妾。

    然后……

    一堆的私生子!

    赵煦记得,在现代的史书上,赵佶那个混账身边的大貂铛梁师臣,就一直对外宣称,自己是苏轼的儿子。

    托他的福,苏轼的子孙,在赵佶朝时,得到了优待。

    他的名言是:凡小苏学士用钱,一万贯以下,就不必知会我了!

    这就是真的将自己当成苏轼的亲儿子了!

    所以啊……

    蒲宗孟被赵煦看的有些发毛,赶忙低头。

    赵煦这才回过神来,悠悠的说道:“但,并非只有安贫乐道,才是圣人之道,才是士大夫之道!”

    “蒲相公以为然否?”赵煦问着。

    蒲宗孟眼睛一亮,立刻说道:“陛下圣明!”

    “昔,孔子门徒,不仅仅有兖国公(颜回)、河内公(子路)等先贤,也有龚丘候(南宫括)……”

    “此外,欲兴礼教,更当富之!”

    “故孔子曰:仓禀足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此正圣人微言大义也!”

    赵煦轻笑着颔首:“善!”

    “朕也是这个意思!”

    “贫困,岂是养士之道?”

    “若连士人都穷困潦倒,百姓又当如何?”

    “此岂圣人之义?”

    赵煦就差没有说出:贫穷不是儒家的道了!

    蒲宗孟对此,深以为然:“陛下圣明!”

    赵煦道:“朕的想法,就是想请相公,写一篇这样的文章,来重申圣人之道,归正天下之义,倡导士风……”

    “朕给相公一个参观方向罢……”

    蒲宗孟立刻把手里的鱼竿一丢,跪伏于地,顿首再拜:“臣乞陛下赐教!”

    赵煦想了想,整理了一下思路,然后说道:“朕听说,民间有谚语曰:大河涨水小河满!”

    “诚哉斯言!”

    “朕以为,富人是没有错的,错的是那些为富不仁,为非作歹,仗势欺人之辈!”

    “若有人,其产业虽多,其家财无算,但其行仁义,倡正道,修桥铺路,积善积德……”

    “这就是仁者!”

    “若其再用圣人之义,来与乡邻往来,扶危救困,救济孤寡……那这就是君子了!”

    “而在君子之上,还有一层……”

    “若其用自身财富,雇佣百姓,兴办工坊,使百姓勤有所得,让孤寡自食其力……”

    “这样的人,就相当于是那高山上的雪原,其将自身财富,化作涓涓细流,滴入万千百姓之家,使一家之财,化入万家!”

    “不止自己富了,还带动千千万万的百姓也能得到温饱……”

    “让数百、数千、数万人及其子孙后代,能衣食足,于是知荣辱……仓禀足,然后知礼仪……”

    “这难道不是教化?不是圣人的大道吗?”

    “与之相比,士大夫安贫乐道,影响的只是一家……”

    “但这样的人,却可以影响数百、数千、数万人!”

    赵煦眼睛都不眨一下,就将现代米帝的涓滴理论拿来用了。

    涓滴理论或者说涓滴经济学有没有用?是否合理呢?

    赵煦才懒得管!

    他是皇帝!

    天生屁股就坐在统治阶级这边,而且还是最大的利益挤得者。

    类似他这样的人,难道还会认同穷人造反有理?甚至同情广大的贫苦人民?

    怎么可能!

    嘴上说几句‘朕实悯天下百姓为饥寒所迫’就了不起了。

    最多在宫里面表演一下,行为艺术。

    比如说‘四季常服不过X套,一日不过三餐’等等。

    但是呢……

    赵煦是知道,他做的事情,肯定会加大贫富差距,造成激烈的社会矛盾。

    所以啊……

    他得用一个东西来麻醉广大人民,让他们不至于敌视社会,进而学陈胜吴广。

    同时,他也需要社会舆论来钳制一下,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黄世仁。

    至少,得有个遮羞布,一块牌坊。

    涓滴理论,就很好的契合了赵煦的需要。

    你们不能仇富啊!

    更不能造反啊!

    富人,那可是给了你们工作机会和养活全家老小的大善人!

    得感谢他们!

    没有富人,没有资本家,你们就可能失业,一旦失业,全家都要挨饿的!

    当然,赵煦知道,仅靠这个是不够的。

    所以,他还得偶尔出来,引导或者惩罚一些做的过分的家伙。

    要让百姓知道,并且建立这样一个思想——官家是好的,坏的都是下面的人!

    官家来了,青天就有了!

    这就是另一种意义上的宗教安慰了。

    赵煦知道的,宗教是对现实苦难的表现,同时也是对现实苦难的抗议,是无情世界的感情,也是被压迫生灵的叹息。

    佛祖、三清、孔子或者赵官家,本质上都是一样的。

    所以说啊,赵煦在现代留学,可不仅仅是在混日子。

    他是真的学到一些东西的!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