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七十二章 科举作弊和反作弊(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色。

    简单的说就是——我眼瞎,把别人的卷子,看成你的了,把你的卷子看成别人的了!

    那苏轼把谁的卷子,看成是李廌的呢?

    答案是——章惇之子章持。

    因为,章持在考试前,一直在老家跟着章惇守孝。

    在守孝期间据说是跟着老父亲,天天钻研苏轼的文章。

    于是写出来的文章,让苏轼误以为是受自己影响很深的李廌。

    而李廌为了避嫌,故意偏离自己的风格。

    结果写出来的文章,被苏轼认为是某个新党的士子——坊间说是章持。

    如今,章衡知贡举,这个公案注定是不会发生的了。

    因为,章持需要避嫌。

    今年的科举,他已经放弃。

    想着这些,赵煦就下意识的摩挲了一下双手,然后看向章衡,问道:“章卿,如今科场之弊,何风最盛?”

    “自然是怀挟!”章衡没有思考,直接答道。

    这很好理解。

    其他作弊手段,要么需要有背景,要么需要有关系,要么需要有很多很多钱。

    或者,三者都必须具备。

    只有这带小抄,众生平等,人人都能学,而且一学就会。

    “自真庙以来,举人公然怀挟文字,皆是小纸细书,抄节完备……”

    王子韶在旁边帮腔:“臣听说,如今汴京城中善抄小字之笔工,每抄一本,索价百贯以上!买者却络绎不绝!”

    范百禄补刀奏道:“臣听说福建路有建阳书坊,坊中图书,行销天下,今书坊中就有商贾专刻科举条目,撮载纲要,皆蝇头小册,于是天下士人皆购其书,以充怀挟之用!”

    赵煦听着,却是不怒反喜。

    为什么?

    因为这在他看来,是资本主义在大宋开始生根发芽的标志!

    你看——都有资本家,敢冒着杀头的风险,专门给客户提供,专用小抄的图书了。

    这妥妥的就是资本主义的行为!

    只能说,不愧是福建人。

    就是胆子大,路子野,敢闯敢干!

    也就难怪,泉州港在开港后,能迅速后来居上,取代明州、广州和杭州的地位,成为南宋时期的天下第一港甚至是全球第一港!

    当然了,他也只是嘴角笑了一下,就赶紧收敛起来。

    为了遮掩,赵煦看向章衡,假作正经的问道:“祖宗可有制怀挟者的条贯?”

    章衡低下头去:“回禀陛下,真庙时曾有脱衣搜身查验之策……”

    “然而,大中祥符年间,真庙为重士大夫,下诏废绝此术!”

    “理由呢?”

    “脱衣搜身查验,失取士之体!”

    士大夫都是君子。

    怎么能因为,一小部分人带小抄,就让所有人都脱衣接受胥吏的搜身查验呢?

    这太不体面!

    也不符合朝廷尊重士大夫的国策。

    这也是大宋朝的畸形和别扭所导致的必然。

    得国不正,加上太宗北伐失利以及澶渊之盟的双重打击,使得合法性被动摇。

    于是,就只能和士大夫妥协、让步。

    于是就只能通过让渡权力给士大夫阶级,来稳固统治基础,确立新的合法性——以文御武,与士大夫共治天下。

    自然的,士大夫的地位和人格,就必须尊重。

    于是,在大宋朝带小抄,已是科举的习惯和传统。

    不带小抄的,反而不正常!

    你不带小抄,那肯定考不过别人。

    自然,赵煦也不能否定真庙的‘英明政策’。

    不过没有关系!

    赵煦有自己的办法!

    他略作沉吟,就对章衡问道:“章卿,今之科举,朝廷许带的书籍是?”

    章衡答道:“回禀陛下,按都堂所请,今年科举,许带者乃是《元祐敕令》、《字说》以及《三经新义》!”

    赵煦点点头,继续摩挲着双手。

    科举,自然不是什么书都不准带的。

    若是这样的话,考生们万一用错了典,犯了忌讳,冒犯了某位先帝的名讳、宰执的名讳咋办(北宋不止要避讳皇帝和先帝们,还需要避讳宰执,甚至宰相的父祖有时候也需要避讳!)。

    所以朝廷每次都会公布需要避讳和注意的字词。

    称为某某敕令。

    今年都堂就在奏请了向太后后,公布了元祐敕令,将应该避讳、注意的东西,都做了规定。

    自然,考生们不可能全部记住。

    于是,只能允许他们抄录一份,带进考场。

    此外,过去的诗赋取士和现在的经义取士,都需要借助参考书。

    诗赋,必须有韵书作为参考。

    而经义的话,因为如今科举是用王安石的字说和三经新义作为参考书目来取士。

    可这天下士子,并非都是新学弟子。

    还有大量的旧学士人!

    这些人别说学新学了,看一眼王安石三个字都觉得恶心!

    但科举题目,却都是根据新学来出的。

    那怎么办呢?

    没办法,只能允许所有人携带字说和三经新义进入考场,作为参考书目。

    这些都是怀挟的漏洞。

    很多人都将小抄,夹在书缝里,带进考场。

    此外,衣袍、袖子和带进去的吃食,也都是天然的作弊工具。

    赵煦在现代,就专门水过一篇宋代科举舞弊的论文。

    对这些事情,心里自然门清。

    当然,也早有破局之法。

    他看向章衡三人,道:“章卿、范卿、文卿……”

    “这样,三位爱卿回去后,以贡院的名义,向朝廷建议……”

    三人都低下头去,竖起耳朵聆听。

    “第一,朝廷悯贡生抄录图书之苦……”

    “乞太学并国子监,刻录元祐敕令、字说、三经新义等许带书册,并依今岁贡生人数,一并赐给!”

    “这第二……朝廷礼遇士大夫,然,怀挟者不公,乞有司制贡生之考衣,其入考场者,人皆赐衣,皆当更衣然而方许入场!”

    章衡三人听着,都是咽了咽口水。

    他们都知道,这是圣政!

    没有任何人能挑出这两个办法的错。

    天下士子,也都将因此,对提出这两个办法的他们歌功颂德。

    道理很简单——他们什么都没干,就能白得一套新衣裳和三本书。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这都是赚的。

    有此二策,今年的科举,必将成为舞弊情况最少的一次科举。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