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八十二章 元祐革新(2)(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赵煦拿着章衡等人拟定的考题,看了很久。

    赵煦终于做出了决定:“科举之制,必须改革!”

    “而且,是本次科举就要开始改革!”

    “只有这样,我才能彻底掌握科举改革的主动权,并向天下人发出一个明确无误的信号!”

    作为一个全面用文官官僚制度治国的王朝。

    大宋朝在科举上是下足了功夫的。

    自开国以来,历代赵官家,都会针对科举制度暴露出来的弊端,进行或大或小的改革、调整。

    所以,赵煦之前在明法科和明算科上的折腾,才能那么顺利的得到朝野认可。

    即使有人反对,但也都接受和认可了。

    因为老赵家就爱折腾科举。

    不折腾科举的赵官家,才是异类!

    同时,最终历史都证明了,这些折腾既有利于国家,也有利于士人——正是过去百年,历代赵官家在科举制度上的不断折腾,使大宋科举日渐完善、公平。

    所以,在大宋朝搞科举改革,有着其他朝代所没有的优势——几乎不会有阻力。

    朝野都认同并尊重,赵官家在科举制度方面的权威。

    这很好理解——每一次科举改革,赵官家都赢了。

    在这种一直赢的预期下,后来的赵佶甚至能直接废黜科举制度,改用太学三舍法取士。

    所以,赵煦需要考虑的,其实一直都不是要不要改革的问题。

    而是怎么改?改到什么程度的问题?

    这样想着,赵煦的眼睛就明亮起来、

    “是呢!”

    “我终究还是受现代影响太深了!”

    “总想着不得罪人!”

    在现代的他,说白了,就是一个小资产阶级。

    而小资产阶级,先天就是软弱的!

    好在,他除了是小资外,还是一个皇帝!

    一个封建专制帝王!

    于是,此刻,属于帝王的一面开始苏醒。

    上上辈子,绍圣到元符的统治经验,开始占据上风。

    赵煦的眼神开始坚定起来。

    他轻声呢喃着:“改革这种事情,哪里有不得罪人的?”

    “历朝历代,古今中外,哪怕是现代,也没有不得罪人就可以改革成功的例子!”

    “这就是我走入误区了!”

    “当以此为戒!”

    这样说着,赵煦的心思就坚定了起来。

    旋即,他便召来童贯,与他吩咐道:“童邸候,且去传我的旨意……”

    “命右相蒲宗孟、御史中丞吕大防、知贡举章衡、权知贡举王子韶、范百禄,立刻入宫,会商科举之事!”

    “诺!”童贯领命而去。

    赵煦看着童贯的身影远去,然后抓起一支元书纸。

    提笔在上面,写下八个字:终始唯一,时日乃新!

    这是《尚书》咸有一德中的句子。

    这篇尚书传说乃是伊尹归政太甲时所作的劝谏之书。

    当然,赵煦知道,这是伪作。

    便是如今的大宋,其实也有很多士大夫知道,这是伪作(竹书纪年,在北宋很多士大夫之间有着流传)。

    但,这一点也不妨碍,赵煦要将之拿来当成自己的理论依据。

    ……

    开宝寺,贡院。

    自被拜为知贡举后,章衡、王子韶、范百禄三人,就被禁军直接护送到了这里。

    每日饮食起居,都有专人服侍。

    对外联络,自然是被彻底切断。

    他们的书信、札子、奏表,等一切文书,都有专门的内臣把关、审核。

    且只有得到允许,才能与外界通信。

    若无宫中旨意,一般他们也不会和外界通信。

    此刻,章衡三人,就在这开宝寺的贡院内部,围坐在一起,商议着刚刚送进宫中的考题。

    “也不知官家看了我等考题,会不会有意见?”章衡有些忧虑的说着。

    王子韶沉默不语,范百禄则道:“自熙宁以来,朝廷取士,便是以经义取士……”

    “经义取士,虽世论有所非议……“

    “然,当今官家,纯孝至仁,以弘先帝德业为先!自是推崇先帝以经义取士之法!”

    恩,是的!

    范百禄虽然是旧党,但如今却是旧党内旗帜鲜明的经义取士派。

    这没什么稀奇的。

    因为新党内部也有诗赋取士派。

    在科举用什么制度来取士的这个问题上,其实是不看意识形态,纯看屁股在那边的。

    站寒门的,基本都支持经义取士。

    站官宦、诗书门第的,基本都支持诗赋取士。

    其他的什么论点啊、立场啊,其实多数都是先画靶子再射箭。

    只有像苏轼这样的人,才会傻兮兮的,真的认为,诗赋取士比经义取士更好。

    章衡叹了口气,道:“官家自然是千古第一孝子!”

    “可是……”

    他垂下头来:“圣心所属,朝野皆知!”

    他是负责贡举的主官。

    也是官家心腹!

    自然得跟着官家的指挥棒走。

    而当今官家,喜欢的是什么?他还能不知道?

    实学!

    而科举的首选目的是什么?

    为国轮才,为天下选人?

    错!

    因为,这只是科举的一个次要目的而已。

    而科举的首要目的就是,给皇帝筛选出他所喜欢的臣子!

    故此,庆历新政后,大宋科举开始转向经世救时。

    为此,所有桎梏和一切细节上的问题,都不再成为障碍。

    嘉佑二年的科举考场上,苏轼直接编了一个典故,都依然能够被录取!

    且至今,都被传为士林佳话!

    至于先帝为了变法,更是直接废黜诗赋取士,用经义取士,且是王安石的字说、三经新义来取士。

    所以,在被任命为知贡举后,章衡就已经有一定觉悟了。

    历代官家,变动科举,皆是从任用知贡举的大臣开始。

    每一界科举考试,知贡举和两位权知贡举的大臣人选,通常就反应了当朝官家对科举的态度和倾向。

    同时也决定了,当界科举的考题侧重点和选项。

    所以,对于那些熟悉朝廷的官宦子弟而言。

    只要知道了知贡举和权知贡举的大臣是谁?

    然后去翻这些人的履历、文章、诗集,大概率就能猜到科举的风向,然后梭哈这个方向,只要自己水平不算太拉胯,基本上进士是稳了。

    区别不过是名次而已-->>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