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集《禅观与净土》基础篇(1/2)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禅观与净土》,和尚尼慈悲,诸位法师慈悲,诸位菩萨,阿弥陀佛!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七面,我们看乙二、持戒清净。净土法门在大乘中特别的地方,它是本尊相应的法门。净土宗所有的成就都不是我们求来的,也不是我们修来的。我们只是做了一件事情,就是想办法把佛的功德感应出来。净土宗的修学,它不在乎你今天做了什么样的功德?关键是心态的准备就很重要,你是要感应佛陀的功德,而不是把佛的功德求来,是感应来的。感应道交的重点还不在于平时,而是临终的感应。净土宗的往生,“是人临命终时,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其前”,临命终的感应是净土宗大家共同追求的目标。你平常的感应统统不算,那只是人天的福报。而临终的感应是一种究竟的解脱。
净土宗的成败,它看的是临终,不看平时。
临终的感应,蕅益大师在《弥陀要解》他分成两个重点:第一个事修;第二个理观,这两个都要具足。净土宗修学者的基本功,第一个事修要提得起佛号,临终要把佛号提起来。我们平常对佛号的皈依,你要告诉自己,阿弥陀佛的圣号是代表弥陀所有的功德。音声在佛陀就在,你平常的心理建设,对佛号的皈依要很强。当然,我们临命终的时候有身心的障碍,提不起佛号也可以,别人帮我们助念。我们的心跟着别人的助念音声走也可以。
总而言之,我们一定要在心中建立一种桥梁,我们的心跟佛的心是有距离的,我们是六凡法界,佛陀是佛法界。你心中没有佛号,你说跟阿弥陀佛感应,中间没有桥梁,你跟谁感应呢?你只好跟妄想感应。你一定要把佛号在心中现出来,这是净土宗的基本功夫而已。这个跟往生还没有直接关系,只是把桥梁搭上去了。
事修就是你的心对佛号,要建立一种很深厚的心态、皈依的心态,就是你很需要佛号。你是要被救拔的众生,佛号是可以救拔你的功德,你要对佛号产生一种皈依的心情。
第二个就很重要了,第二个理观就是顺从本愿,这个是往生成败关键。我们无量劫来在三界有很多次的生命经验,经历过无量无边的生死轮回,每一次的轮回在心中或多或少,都留下一些人生经验,尤其是美好的经验。这些美好的经验,当你不想了生死的时候,它是一个美好的回忆;但当你要离开三界的时候,它变成障碍了,我们平常对美好的印象是顺从的,对它是爱取。
在整个修学当中,我们必须做一些心态的调整;理观就是用道理来转化自己的颠倒妄想,就是跟自己沟通。从《楞严经》的角度,顺从本愿提出了三个重点。当《楞严经》的功德在顺从真如,你不顺从真如,就很难顺从本愿。净土宗的顺从应该是两块:内顺真如、外顺弥陀。你不内顺真如,就不能调伏颠倒妄想;你调伏不了颠倒妄想,就调伏不了生死业力,这两个是有关系的;要顺从弥陀你必须先顺从真如,不能顺从无明妄想。
顺从真如有三个重点:
第一个就是调伏力,出离心。我们昨天讲到调伏心中的爱取。我们真正贪爱的都不是外在的世界,这个跟你都没关系,你也不在乎。我们很不在乎外面的人事的,在乎的是心中的影像。过去生或者今生有很多美好的经验,这些经验只是一种快乐的感受。快乐的感受时间长了会产生想象,你会创造很多的影像。当这个美好的感受跟影像结合了,你就会不断地去攀缘它,时间久了就变成执著了。
那么执著、对美好经验影像的执取,到临命终就是非常致命的障碍了,它会对你产生误导。你本来要到净土去的,但这个影像现前的时候,你改变主意了。它对你是如此的熟悉,当你改变主意的时候,就被它误导了、心随妄转,今生的修学就前功尽弃。
我们必须在死亡到来之前,好好地面对自己过去生所留下的影像。你必须修无常观、修苦谛观,告诉自己这个影像是虚妄的,无常败坏,它不是你想象的永远保持这样子的,已经变化了。第二个它会带给你痛苦。你为了追求这个影像,你必须付出轮回的代价。你每一次的受生要受多少的痛苦,值得吗?人生是苦多乐少、得不偿失。我们在人生当中得到微少的快乐,但付出惨痛的代价,我们从来没有得到教训;下一次还是愿意来,因为你只在乎心中的影像。
我们该觉悟了,告诉自己这个心中的影像:第一个它是无常败坏的、第二个它挟带了重大的过失。你用无常观、苦谛观的道理跟自己沟通,你的心态就慢慢把这个影像给放下来了,调伏心中的爱取。这个时候系缚你的生死业力也淡薄了,往生的时候没有人把你抓住了。那个业力就松脱,整个十二因缘它是一种相续的,你把它的相续力量断了,因为它要爱取来滋润业力。所以,在死亡到来之前,你必须透过无常观、苦谛观,好好把心中的影像慢慢让它消失掉,这是你要做的第一件事情。
第二个、引导力。我们不是消极的把三界的业力消灭,应该把心导归到净土,甚至于导归到佛道。人生对未来要有愿景,调伏爱取是处理过去的事情,引导力是处理未来的事情。我们应该让自己的心欣求极乐、欣求无上菩提。这个就是讲菩提心的问题。
第三个、空正见。出离心跟菩提心都是一种事相的观察。空正见是调伏心中的攀缘心,一种无所得、无所求的心。大乘佛法是要我们了解“诸法因缘生”,这句话很重要,它不是本来就有。“诸法因缘生”就是说我们本来什么都没有,最后也什么都没有。我们不要看太远,你就把人生从出生到死亡这一期生命来看,人生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果。如果你早点明白,会对你好一点,人生没有开始。
你从什么地方来?事实上我们从空性而来;人生是无中生有,因缘和合,虚妄有生。你阿赖耶识的业力成熟,就现出今生的因缘;等到这个业力释放完了,因缘别离,虚妄名灭。你今生的人、事全部消失了,再也找不到了。就像做梦一样,你做了五个梦。第一个梦跟第二个梦没有太多关系;你第一个梦是转轮圣王,第二个梦变成蚂蚁,它有什么关系呢?完全没有关系。
你不能说从前生而来,今生的生命自体跟前生是毫无关系的,你只是继承前生的业力。业力是没有相状,它不能受用的、没有感觉。你必须让业力成熟了、变成果报,才有相状可以受用。你今生跟前生的果报是毫无关系的,就是你第一个梦跟第二个梦是毫无关系;你看到前生的相片,你也认不出来。
人生只有一种情况,就是无中生有。你既然从空性而来,最后是回到空性;人生只有一个结果,就是没有结果。每一个人的结果都一样,从空性的角度,人生是你不能去求什么东西。你也求不到东西,你的心自然就静下来了。人生只有发愿,用愿力来做事情,不能有所求。但有所愿,无有所求。愿是在实践你的理想而已;求是向外的一种攀缘。所以空正见养成? 习惯以后,你的心是向内安住的。空正见能够保护你的出离心、菩提心不受外境的干扰,你该做什么还做什么。
大乘的三种善根——出离心、菩提心、空正见。目的就是让你远离颠倒妄想,顺从真如本性,容易让你保持正念。保持正念了以后,你再修对净土的皈依,修习对往生的愿力,就容易了。这个是很重要的基础。在净土的基础中,我们前面讲到了大乘的善根,顺从本愿。要顺从本愿先要顺从真如。顺从真如,就是必须具足三种善根:调伏力、引导力、安住力。
我们前面讲到大乘的三种善根,让一个人从颠倒妄想当中安住真如,我们来看看持戒清净。
乙二、持戒清净(分二:丙一、总显三学以戒为本。丙二、别示四重以彰无漏。)
持戒,更多指的是大乘的持戒。你必须要透过大乘的功德,来远离四种重大的过失,来保护你的善根。我们分两段:第一段、总显三学以戒为本;第二段、别示四重以彰无漏。先看总标,就是戒定慧三学是以持戒清净作根本的。这有两段,我们先把它念一遍,请合掌。
丙一、总显三学以戒为本。
引律标宗:
佛告阿难:汝常闻我毗奈耶中,宣说修行三决定义。
预记末法:
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佛陀告诉阿难说,你做我的侍者这么多年,应该经常听到我讲到毗奈耶,毗奈耶就是调伏。在调伏的方法当中,有戒定慧三种决定义;为什么戒定慧三学是决定义呢?诸佛的出世说法,有广说、略说的差别。比如释迦牟尼佛就比较广说,说法三百余会;弥勒菩萨龙华三会,说法只有三会,相对比较少。诸佛的说法有广略的不同,但是他有共同的修行原则是不能变的。法门可以有广略的不同,原则一定是有戒定慧三个主要的重点;这个原则诸佛是不能改变的,叫三决定义。
哪三个原则呢?所谓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戒定慧,它是有一个次第生起。那么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什么呢?“摄心为戒”。这四个字就说明了整个大乘菩萨持戒的基本精神。简单地说,声闻戒是一种事相戒。它偏重在身口二业,谈不上什么摄心不摄心的问题。你如果持声闻戒,一定要加修四念处,否则声闻戒不一定摄住你的心。因为它是从业力的角度断恶修善,它是积集善业。声闻戒如果你不修理观,不修四念处,你的心不一定摄的住。
但是菩萨戒就不一样了,它是可以摄心的,它一开始的戒法是有戒体。《楞严经》在开显戒法,你读读《楞严经》会很清楚,它整个十卷的经文,一开始不是讲持戒。前面三卷半先讲你的心态,讲戒体——破妄显真。整个三卷半都在讲什么是真?什么是妄?当然先谈根本,它说虚妄是生死的根本,真实是涅槃的根本。什么是虚妄呢?就是攀缘心。
你只要有所求,不管是你求好的、求坏的,全部是攀缘。菩萨的修学只有愿力,没有追求。
它意思是你一定要安住真如,安住空性、调伏爱取,然后发起无上菩提心,尤其是安住空性这一块。整个菩萨戒的戒法,它是破妄显真;把你的攀缘心停下来,依止你的戒体,然后才有资格谈持戒。它整个持戒,要套忏公师父常说的一句话,叫“依体起用”。为什么持戒呢?他为了安住菩提心、随顺菩提心、随顺空正见而持戒,他“依体起用”;“用”呢,又加强你的菩提心,加强空正见。
你为什么持戒?说我不想到三恶道去,我希望持戒让我得到来世的名誉及利养,得生天上,这是一个概念,一个种子。你为什么持戒?我的真如本性本来清净,本来就没有过失,既然本来清净,我就没有必须去染这个过失。我发了愿要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犯戒是违背我的愿力。我为了要顺从真如本性,顺从我的愿力而持戒。这又是一种概念,是另外一个种子。
某甲跟某乙同时持戒,但是发心不同,这两个结果就完全不一样了。一个种下的是葡萄的种子,一个种下的是苹果的种子。不论他们两个持戒是精进、是懈怠,这两个种子基本上不一样了。“诸法因缘生”,它很重视你的因地,你第一因是怎么回事?我们先不谈过程,有些人精进,他速度快一点,水果长的快一点;懈怠,水果长的慢一点。关键是你种下什么样的种子,整个《楞严经》十卷都在讲因地发心,你第一个种子是怎么种的?
以下的持戒都是为了要开显真如、开显菩提性而持戒的。它跟声闻戒法、跟人天乘的五戒十善概念完全不一样。它的种子是建立在菩提心、空正见的菩萨戒体来持戒的,叫“摄心为戒”。菩萨戒的戒法,它的每一个持戒都有止观的内涵,有誓愿力、观照力在里面。它从誓愿力、观照力的这种基础而产生行动力;又由这个行动力加强你的观照力跟誓愿力。它是循环的:依体起用、用还照体;称性起修、全修在性。它是一种体用之间相互循环。
菩萨的戒体为什么能够建立佛道的功德,因为因地就不太一样,它的因地是怎么回事?摄心为戒。它是保护内心的善根,也可以说是随顺于内心的善根。大乘的持戒是先有善根,才有善的行为;它是先作好心理建设、作好心理准备,然后才有资格去持戒。这以下的戒法是跟一般人天乘的五戒十善、跟声闻戒法是不太一样。我们有这个概念以后,就可以谈谈下面的戒法的内容。
丙二、别示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