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北影酒神?我吗?(2/2)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又在仿清楼里喝了一顿。第二天谢铁丽导演回来办事,刚好谢飞导演也在。
大家又吃喝一顿。
来北影前三天,他什么事也没干,全喝酒了。
巩丽笑话他不是去上班的,而是找到一群酒友。
……
“李导,说实话,昨天你是不是装醉?”
办公室里,李茂森伏在桌上写拍摄计划书时,田状状导演端着茶杯过来。
田导今天有点憔悴,衣服还是昨天的没换,头发油油的,胡子拉碴,身上有明显的酒味。
一看就是单身狗。
“没有,我也喝高了。”
李茂森咧着嘴角说。
“别骗人,霍建启说你回去的时候稳稳的,走路都没打晃。你小子酒量不错,有空我们两个干喝,不叫他们几个,有他们几个在会影响我发挥。”
“行!”
李茂森笑着点点头。
“李导!李茂森导演,汪厂长叫你去办公室一趟。”
办公室秘书张姐朝着边大喊。
“听到了。”
李茂森在计划书上写完一段,带上计划书来到楼上的厂长办公室。
“酒神来了,快请坐。”
汪厂长说的客气,可话语里透着几分调侃。
“厂长,你也知道我们办公室聚餐的事?没办法,我们办公室气氛比较好,大家都爱喝酒,我也不能不合群。”
李茂森大大咧咧地坐下来。
汪厂长轻哼一声,“现在知道我为什么不想调你过来吧,厂子里人多事也多,你小子入个职就喝了三天酒,你要是把这时间用在写剧本上,没准能写出来一个好剧本。”
“这是正常社交,我跟大家聊天,听他们拍戏的经历,也能增长见识。”
李茂森笑道。
“别说那么多,你的拍摄计划有没有做好,做好了就快去剧组拍电影,别在这里浪费时间。”
“好了!”
李茂森把拍摄计划书递交给汪厂长。
汪厂长打开翻看了一遍,忽然抬起头,“你在开玩笑吗?120万预算?”
“保守估计。”
李茂森点点头。
“不可能。你用了不到20万拍出《一个都不能少》,到了第二部你要120万,六倍有余,厂里不可能拨那么多钱。”
汪厂长手掌和脑袋一起摇晃,拒绝得非常彻底。
“厂长,《秋菊打官司》也是一部新现实主义风格的电影,除了四五个主要演员,其他的全部用普通人。”
李茂森解释说,为了保证电影的纪实风格,他准备采用偷拍的方式,像是《一个都不能少》里拍摄刘敏涛在电视台门口的那场戏,把摄像机藏在隐蔽的地方,从早拍到晚,秘密拍摄演员和群众的表演。
按照这种方式来拍摄,就会花费大量胶片,初步预计需要准备100盘胶片。
这些胶片加上其他花销,120万是保守估计。
“100盘胶片?”
老厂长老脸上满是惊讶,“《一个都不能少》只用了16盘,《秋菊打官司》为什么要用到那么多,你不能省着点用?”
“能省的地方我当然会省,不能省的地方就不能节省。”
他告诉老厂长,这样做才能保证电影的纪实风格,提高电影水平。
如果电影拍得好,就能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国外发行商也会注意到这部电影,买下电影版权,在国外更多地方放映。
由于这部电影的内容很正能量,国外观众看过电影后,会加深对华夏的正面印象。
“这部电影要是拍好了,就会变成国家形象宣传片,让世界人民见识到华夏的进步,认识到我们体制的优越性,这其中有多大意义。厂长,您老比我更清楚。”
李茂森握着拳头说道。
汪厂长听到他的话,眉头越皱越紧,吓得苍蝇都不敢飞过来。
“如果是50万块以下,我可以做主批给你们,但120万,太多了,这需要经过制片委员会的审核。”
汪厂长皱眉想了想,拿起电话打给制片办公室的老杨,叫他过来一趟。
李茂森也听说过‘制片委员会’的大名,是北影审核电影项目的部门,权力比厂长还大。
制片委员会负责审核厂里的项目,一般电影项目交到他们手里,要么被毙掉,要么被狠狠压低成本,顺利通过的概率极小。
特别是近两年厂里经济效益不好,他们的做法也更加保守。
李茂森想到要是项目无法审核通过,他也只能拿出B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