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黑与红(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许成军比谁都清楚,开设这个专栏。

    于他而言绝不止是短期的身份跃迁,更是铺就长期文学道路的起点。

    他要“文以载道”。

    可文字要传情达意,终究需要一方妥帖的承载平台。

    《安徽青年报》这份专栏,恰似为他在文学世界里扎下了一根扎实的根基。

    而在这个时代的人眼里,这更等同于一份体面的营生。

    一份相对轻松却稳定的收入,足以让他在动荡与变革交织的年月里,多一份安身立命的底气。

    真是一份难以拒绝的邀约啊~

    ...

    “专栏该叫什么名字好呢?”

    李主编见他神色松动,眼神一亮。

    “我琢磨着就叫‘青年观察’,你看咋样?就写你看到的、听到的,不用端着架子,像跟读者唠嗑似的。”

    穿蓝布衫的张副编推了推眼镜,补充道:“每月两期,千字左右就行。题材不限制,个体户的新活法、知青的读书梦、村里的新鲜事,啥都能写。稿费给你千字六块,比报社老作者还高一块。”

    “稿酬很宽厚。“

    许成军深吸一口气,喉结动了动:“但是李主编,有件事我得说清楚。”

    “我可能要去上海读书,复旦大学的工农兵推荐制流程走了一半了。”

    编辑部里突然静了。

    钱明在旁边拽了拽他的衣角,眼里带着点急。

    这可是多少人求都求不来的机会。

    你丫的在这搞事!

    李主编却笑了:“这是好事啊!”

    “去复旦更该写!上海的个体户比合肥多,素材不也多?”

    “你要是愿意,就当我们的驻沪通讯员。稿子寄到报社就行,马胜利跑邮局勤,保证丢不了。”

    沉吟片刻。

    “我写。”

    他突然开口,声音不大却很笃定

    “不过,专栏里得留个角落,登读者来信。”

    许成军指尖在桌面敲了敲,“不光我写,也得让他们说说话。”

    沉吟一会,一正一副两位主编对视一眼。

    张副主编笑着说:“这主意不错!咱们加个‘读者回音’,你挑几封来信回应,比你单写更热闹!”

    ...

    李主编适时站起来主动找许成军握手,笑呵呵地说,“那咱们说定了?”

    许成军欠了欠身,握手时特意加了点力。

    “说定了,能和咱们青年报合作,也是我的福气!”

    ...

    半个小时后。

    李主编把协议折成方块塞进他兜里。

    许成军下意识托了下对方的手腕,等纸片妥帖落进兜袋,才顺势把衣襟按了按。

    “这个月你看着时间交个第一篇,写啥都行,就当给咱们青年报的读者报个到。”

    李主顿了顿,眼里带着期许,“编辑们都很看好你。”

    -----------------

    《合肥晚报》编辑部。

    陈建国捏着把美工刀,对着桌上堆积如山的信封发愁。

    这些都是寄给《秤星照春风》作者和编辑部的读者来信。

    从见报起,每天都能收到小半麻袋。

    “陈编,今儿下午的信抬上来了!”收发室的老张头在楼梯口喊。

 &nbs-->>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