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体验作家生活(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许成军捏着稿签,又道:“那……稿费多少?”

    邬锡康从翻译稿里抬起头,笑了:“没看出你小子还是个见钱眼开的主?千字七块,比你在安徽多一块。8000字,五十六块,够你住俩月招待所还顿顿加茶叶蛋。”

    “那可不是见钱眼开,物质基础决定精神价值,写作赚钱不丢人嘛!”

    许成军笑了,“那就谢谢各位老师们的支持了!”

    李晓林摆了摆手:“赶紧回去准备你那复旦面试去吧,下次有好稿子记得先拿给我们看!”

    ...

    许成军走出编辑室大门。

    望着巨鹿路熙熙攘攘的人群,

    笑了。

    在《收获》杂志上发表一篇作品何尝不是前世的梦想呢!

    在1979年7月17日这一天实现了,《试衣镜》将于8月中旬在《收获》见刊。

    没错,许成军的《试衣镜》将早于《谷仓》发表。

    《收获》自 1957年创刊起即定位为双月刊,巴老强调“出人出作品”的办刊方针,而双月刊的节奏既能保证稿件质量,又能及时回应时代文学需求。

    历史上,79年复刊后,实际发行了第 1、2、4、5、6期,缺第3期。

    因此,许成军的作品将要发表在第4期杂志上,但由于第3期未发,为防止第和第4期间隔太长,第4期将提前于8月中旬刊发。

    ...

    文联招待所在延安西路 238号。

    向编辑们问了地址,许成军再次拿出了市交通简图。

    这次路远,11路经不起这样的折腾。

    但是坐24路换乘71路就刚刚好。

    24路到了。

    许成军捏着两毛四的车票,跟着人流挤上 24路无轨电车。

    24路是SH市1938年开通的经典线路,1979年仍为串联南市与西区的重要交通动脉,车厢为绿色铁皮车身,售票员手动开关车门,沿线可看到复兴公园、文化广场等标志性场所。

    绿色铁皮车在瑞金二路上颠簸,车头顶上的辫子划过电线,发出“滋滋”的轻响。

    非常梦幻的体验。

    “复兴中路到勒——”

    售票员大姐扯着嗓子报站,木柄铁环拉手随着车身摇晃碰撞,发出沉闷的叮当声。

    窗外,复兴公园的铸铁栅栏爬满青藤,穿蓝布工装的工人正蹲在路边吃阳春面,搪瓷碗沿沾着葱花。

    电车拐过路口,文化广场的巨大广告牌撞入眼帘,红底白字写着“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底下黑压压停着一片自行车,车把上挂着的网兜晃悠着搪瓷饭盒。

    “下站陕西南路,换 71路的乘客准备下车喽!”

    许成军忙挤到后门,金属踏板在脚下发出“哐当”声。

    等了三辆铰接式公交车,71路双层巴士才摇摇晃晃驶来。

    许成军顺着铁梯爬上二层,选了靠窗的座。

    方便看一看1979的上海。

    放眼望去。

    延安中路上中苏友好大厦的金色尖顶刺破云层。

    俄式长廊下的立柱被阳光镀上金边。

    “祖国在期待你们,人民在期待你们,革命在期待你们”的新口号刚用红漆刷上,边角泛着新鲜的光泽。

    “静安寺到了——”车窗外忽然飘来香火味。

    许成军探头,静安寺的黄墙在梧桐叶隙间若隐若现。

    寺门对面的“上海时装公司”招牌闪闪发亮。

    公交车驶过南京西路,老牌钟表店的落地钟敲了三下,钟声混着电车的铃铛声,在 1979年的风里荡开很远。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