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野心(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汪曾祺也没想到住个招待所竟然还能有个对他脾气的小年轻。

    俩人围着床头桌唠个没完。

    不一会,听招待所外面喊道:“开饭啦,食堂开饭啦!”

    汪曾祺拍拍衣服褶皱,对着许成军笑呵呵道:“走吧,小许,吃点东西去,上海文联招待所来了几回算是吃的不错的!”

    俩人下了楼梯到了一楼食堂。

    红烧肉的油香、炒青菜的水汽、玉米糊糊的甜腥,混着搪瓷碗碰撞的叮当声,在白炽灯泡下蒸腾成团。

    许成军端着两个粗瓷碗排队,眼尖地瞅见打菜窗口的铁盆里,红烧肉只剩盆底那几块带皮的。

    行啊,还真有红烧肉!

    绿皮火车上可是卖1.2元一份呢!

    “小许,往前挤挤。”

    汪曾祺在身后轻拍他肩膀:“晚了连肉渣都剩不下咯。”

    这位确实是带着长者风范!

    许成军笑着往前挪了半步,正好赶上大师傅舀最后一勺肉:“同志,要两块带皮的!”

    大师傅抬头怒视,心想你还敢挑?

    铁勺一颠,两块油亮的红烧肉“啪”地落进碗里,油星溅在他手背上。

    好嘛,

    都是瘦的,没皮!

    许成军还没来得及“表示感谢”。

    就听身后有人笑:“汪先生也来抢红烧肉?”

    回头一看,穿灰布上衣的中年女人正端着碗排队,齐耳短发别着支钢笔,满脸笑意。

    汪曾祺也不恼,招呼道:“谌容同志,你也刚改完稿?”

    “可不是嘛,李主编揪着我改了一下午。”

    女人端着碗走过来,目光落在许成军身上,带着好奇。

    汪曾祺连忙介绍:“这位是凤阳来的知青许成军,刚在《收获》发了篇稿子,写得很有意思。”

    又转向许成军,“小许,这位是谌容同志,《永远是春天》《真真假假》的作者,她的作品能在平凡中见力量。”

    《永远是春天》?

    许成军恍惚了片刻,便想起了是谁,《人到中年》的作者嘛!

    1979年,谌容 44岁,但是这大姐70年代初才开始文学创作,非要说,现在还处于创作的上升期。

    今年年初在《收获》发表的中篇小说《永远是春天》会在第四次文代会讲话中被茅盾点名称赞。

    茅盾是谁不不用多说,可见其实力。

    但是真正让她声名大噪的还是明年年初发表的《人到中年》,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一等奖,被评为“中国改革开放 40年最有影响力的 40部小说”之一。

    很多不了解文学的电影爱好者也了解谌容,正是因为《人到中年》同名电影,也获得过诸多奖项。

    这年代能和她齐名的女性作家也就张洁等少数几位。

    许成军也赶紧站起来,与谌容握了握手:“谌老师好!《永远在春天》这部小说在安徽可是如雷贯耳,正要找机会拜读呢!”

    谌容被他这反应逗笑了,摆摆手:“快坐快坐,别叫老师,叫我谌容就行。我听编辑部说来了个年轻作者,稿子写得野,原来就是你这小伙子。”

    她打量着许成军,“看着比我家小子还年轻,没想到都已经在《收获》发稿子了。”

    “现在文坛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啊!”

    说起来,谌容一家子也都不简单。

    大儿子梁左正在北大中文系读大三,正儿八经的高考生!

    与姜昆、王朔等有密切合作,后来全国人民热捧的《虎口遐想》便是由他将小说《虎口余生》改编而成。

    二儿子梁天早年散漫,后期出演了《二子开店》《顽主》《海马歌舞厅》等影视作品,也算是八九十年代的知名演员。

    汪曾祺闻言也笑道:“可不是嘛,就得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