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章 两处沉吟各自知(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sp;   给脑子一点“喘息空间”。

    回到资料室时,苏曼舒已经坐在窗边的位置。

    她正低头用红笔在稿纸上圈画,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格外清晰。

    “苏同学这经济学霸,改行抄古籍,这跨界跨度够拿诺贝尔奖了。”

    许成军把帆布包往桌上一放,笑着调侃。

    苏曼舒抬头时眼里也带着笑意,推了推摊开的《文心雕龙注释》:“许同学,别贫嘴,黄侃这版批注才叫真学霸手笔。”

    “你的论文中午我看了点,‘通变’篇这段,‘变则其久,通则不乏’,用来解你论文里的传统转化理论正合适。”

    许成军凑过去,见她把批注抄在方格稿纸上,字迹娟秀却带着筋骨。

    “你这字比印刷体还工整,当年要是练书法,说不定能成大家。”

    “哪有那闲工夫。”

    “我自己的的论文刚交完,这还得趁空帮你赶工。”

    “对了,章教授上个月在讲座里提过‘传统文论的当代生命力’,你面试时可以往这方向靠。”

    看这服务,不光帮忙抄,还有前沿学术讲座知识传达。

    必须给好评!

    许成军咂摸着嘴,笑道:“你这服务够五星好评了,就是不知道面试过了能不能给你发锦旗。”

    “五星好评?”

    什么奇怪的话,但还听起来挺好玩。

    “锦旗就算了。”

    苏曼舒把抄好的批注推过来,指尖不经意擦过他手背,“要是真成了复旦的人,记得请我去吃绿波廊的桂花拉糕。”

    “那肯定没问题!”

    许成军看着稿纸上密密麻麻的批注,

    没说话,埋头重新梳理文献综述,并引用黄侃的观点,

    这一部分其实要说就是论文里最薄弱的一环,

    但没办法,时间有限,文献资料也不够齐全,只能尽力而为。

    许是坐久了,也写久了。

    也许是单纯想找个人说说话。

    他翻开论文草稿,指着“中和之美与现实主义张力”章节:“苏同学,你看这里,我想用桐城派的‘义理考据辞章’对应创作三要素,会不会太牵强?”

    到是没指望有什么回应。

    没想到,

    苏曼舒歪头看了片刻,却给出了个许成军意想不到的答案:“我们学经济的讲成本收益,文学创作不也讲究投入产出?考据就是素材积累的成本,义理是思想收益,辞章是呈现形式的溢价。”

    她忽然笑了,“这么说是不是就不牵强了?”

    这跨界解读让许成军眼前一亮。

    他莞尔:“苏老师这理论迁移能力,不去读博可惜了。”

    苏曼舒收拾着稿纸,嗔道:“又贫!”

    “不过你这论文得注意平衡,既不能太掉书袋,也得显出学术深度。”

    ....

    两人凑在一桌讨论,阳光在稿纸上投下交错的影子。

    许成军讲创作时的观察,苏曼舒用经济模型帮他梳理逻辑,

    初听跟开玩笑似的,但是细琢磨却也有几分道理,

    偶尔争执两句,最后总能在某个观点上达成默契,

    忽又俩人同时想起什么、想说些什么。

    默契抬头,

    又一时愕然,

    相视一笑,

    好似一切尽在不言中。

    “谁教岁岁红莲夜”

    “两处沉吟各自知”

    ...

    管理员张大爷路过时笑着摇头:“现在的年轻人,讨论学问比搞对象还热乎。”

    苏曼舒的脸倏地红了。

    -----------------

    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适我愿兮。——《郑风?野有蔓草》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