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锈门之后没人等(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宋昭是在一个没有风的清晨回到中转站的。

    那口废弃的通风井静静卧在戈壁边缘,铁栅锈得几乎与沙土同色,像一具被时间啃噬殆尽的骸骨。

    三天前,他在这里主持了一场沉默的追认仪式——没有悼词,没有花圈,只有一枚刻着“R08”的铜牌,被他亲手嵌进井沿的混凝土缝隙里。

    那时他还以为,那是终结。

    可现在,他蹲在牧民送信用的土墙角落,指尖正缓缓抚过一道极细的十字划痕。

    它太新了。

    墙皮本就酥脆,常年受风蚀剥落,但这道痕迹边缘整齐,无明显崩裂,显然是用钝器反复刻画而成。

    宋昭屏住呼吸,将降噪耳机重新戴上,试图捕捉空气中残留的震动频率。

    他的神经损伤虽已缓解,但残响感知仍能在特定情境下浮现——比如此刻,指腹摩擦刻痕时,耳中竟泛起一丝微弱的金属刮擦回音,节奏规律,三短一长,如同摩尔斯码中的“S”。

    这是应急小组内部标记撤离路线的方式。仅限核心成员知晓。

    而最后一个使用这种符号的人,是陆沉。

    宋昭猛地抬头环顾四周。

    监控早已瘫痪,最近的巡逻点在五公里外。

    如果陆沉真的回来过……那么他不是为了现身,而是为了确认一件事:是否有人接下了那卷磁带里的承诺。

    “你看见了光,”宋昭低声说,仿佛对着虚空陈述,“然后你转身,又把自己埋进了暗处。”

    他站起身,拍去裤腿上的尘土,立即调取边境三日内所有冷链运输申报记录。

    系统权限来自陈砚刚批下的纪检协查令。

    数据流在屏幕上滚动,直到两辆标注“疫苗转运”的冷藏货车引起警觉——原定驶向高原防疫站,却在进入西南关卡后突然变更路线,GPS信号在山区连续丢失四小时,最终指向一处早已注销的生物实验室旧址,代号“黑崖B - 7”。

    宋昭盯着地图上那个被红圈圈住的坐标,瞳孔微缩。

    那里曾是九十年代军方合作项目的试验基地,2003年因一场不明火灾封闭,对外宣称“设施损毁,资料焚毁”。

    可他知道,有些东西从来不会真正烧干净。

    与此同时,喀什实验室的灯光彻夜未熄。

    林晚站在光谱仪前,手套边缘沾着微量显影剂。

    她刚刚完成对陆静姝户籍注销证明的第三次还原扫描。

    当波长校准至415纳米时,印章油墨边缘浮现出一道几不可察的偏移——那是1999年后才启用的防伪套印技术特征。

    这份文件,是补录的。

    她迅速接入民政系统历史档案数据库,筛选2000年至2004年间以“突发精神疾病”为由集中注销的死亡登记案例。

    七例,全部来自不同省份,却有着惊人一致的模式:亲属栏空白或标注“失联”,注销流程均由同一层级审批快速通过,且后续无任何申诉记录。

    更诡异的是,其中三人原本登记住址,竟与魏氏基金会早期慈善项目的安置点重合。

    “这不是死亡登记,”林晚喃喃自语,“这是系统性清除。”

    她将数据打包加密,附上分析报告,发给陈砚。

    邮件标题只有两个字:“溯源”。

    而在江城法医中心负压解剖室,唐雨柔正从冷冻舱残存组织样本中提取出最后一丝血液成分。

    质谱图显示,供体体内含有高浓度FZ09——一种从未公开上市的镇静剂。

    她翻遍毒理数据库,终于在一份编号“MDL - 2002 - γ”的军用麻醉试验报告中找到线索:该项目由某战地医疗顾问主导,代号“寒鸦”。

    姓名栏写着:沈巍。

    她的手微微发抖。

    老教授私下告诉她,FZ09的设计初衷并非用于治疗,而是为了让人体在完全清醒状态下丧失运动能力,便于长时间维持器官活性。

    代谢周期精确控制在72小时。

    “这意味着……他们在活摘。”唐雨柔闭上眼,脑海中闪过那些被伪装成“捐献”的运输舱。

    她连夜撰写司法鉴定补充意见书,每一行字都像刀刻般冷峻。

    当她按下发送键时,窗外天光初现,照在桌角那本《物证不眠手册》上——扉页上“赠R08全体”几个字,在晨光中显得格外清晰。

    同一时刻,宋昭合上笔记本电脑,目光落在办公桌上一张旧照片上——那是他与沈砚在专案组时期的合影。

    后者站在阴影里,神情复杂。

    他不知道的是,就在西南群山深处,一条通往废弃实验室的隐秘公路旁,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