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穿越之毛刷下的文明(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那件亲子冲锋衣,吊牌还没拆,尺码是 “成人 L + 儿童 120”。手机银行 APP 显示,这个月的工资刚到账,大部分要留着给小远交兴趣班学费,只剩 800 块 —— 今天必须安全完成主墓室发掘,还要想办法协调时间,尽量不错过小远的运动会,不然既对不起千年文物,也辜负儿子的期待。

    凌晨 5 点半,我拿起清理工具往 T5 探方跑。刚到探方边,队长就递过来副手套:“小心点,主墓室的夯土比较松,别碰坏文物”。我戴上手套,蹲在探方边缘,用竹签一点点剔除玉璧周边的黄土 —— 手背的伤口被手套摩擦得发疼,只能放慢动作,眼睛死死盯着玉璧,怕有半点差池。7 点,天蒙蒙亮时,我终于把玉璧完整提取出来,用软布包好放进保护盒,手却抖得厉害 —— 这是遗址发掘以来最重要的发现,能填补当地新石器时代玉器工艺的研究空白。

    上午 9 点,开始清理主墓室其他文物。队员小张突然喊:“陈哥,这里有件陶鼎!” 我赶紧凑过去,用毛刷轻扫陶鼎表面的泥土,陶鼎的三足保存完好,腹部还能看到清晰的篮纹。我激动得声音都在抖:“快拿登记册来,记录下位置和纹饰!” 刚登记完,手机就震动了 —— 是妻子发来的小视频,小远穿着运动服,在客厅里练跑步,嘴里喊着 “爸爸,我肯定能拿第一名!” 我看着视频,心里像被针扎 —— 如果周六去不了,小远该多失望。

    中午 12 点,我坐在工棚吃压缩饼干,刚咬了一口,就看见几位游客站在探方外围拍照,其中一位大声说:“这挖出来的破罐子,跟我家腌咸菜的罐子有啥区别?还值得这么多人围着看?” 另一位游客附和:“就是,听说考古队工资不高,还常年不回家,图啥呀?” 我攥着饼干,指节发白 —— 我今天蹲在探方里 4 小时,双手被冻得发僵,清理出 5 件文物,却被说 “挖破罐子”“图啥”。

    这时小远的视频电话打过来,我赶紧调整表情,接通电话:“宝贝,在干嘛呢?” 小远举着双运动鞋,兴奋地说:“爸爸,妈妈给我买了奥特曼运动鞋,你周六一定要来呀!” 我笑着说 “肯定来,爸爸还要给你加油呢”,挂了电话,却对着保护盒里的玉璧发呆 —— 主墓室清理至少需要 3 天,周六根本赶不回去,只能跟妻子说 “我尽量”。

    下午 2 点,突然刮起大风。队长喊:“赶紧保护文物,把探方盖起来!” 我赶紧把刚清理的陶鼎放进保护箱,抱着箱子往工棚跑 —— 风沙吹得眼睛都睁不开,没注意脚下的石头,摔了一跤,保护箱撞在地上,我赶紧爬起来检查,还好陶鼎没坏,手背的伤口却被蹭破,血渗了出来。队长过来扶我:“没事吧?不行就先休息,我们来弄”,我摇摇头:“没事,文物要紧”,说着用布条缠紧手背,继续帮队员盖探方。

    晚上 8 点,我还在整理白天发掘的文物。妻子发来消息:“小远说,要是你不来,他就不参加运动会了,你再想想办法,哪怕来一会儿也好”。我看着消息,眼泪差点掉下来 —— 一边是千年文物的发掘,一边是儿子的期待,只能回复 “我尽量赶回去,要是实在不行,你跟小远说对不起”。挂了消息,我拿起毛刷,继续清理陶鼎上的泥土,眼泪滴在陶鼎的篮纹上,很快被黄土吸干,像从未落下过。

    深夜 12 点,我终于整理完文物,坐在工棚外的炭火盆旁。队员小张端来碗热汤:“陈哥,这是炊事班熬的姜汤,你喝点暖暖身子,今天辛苦你了”。我接过姜汤,喝了一口,暖意从喉咙传到胃里,却暖不了心里的愧疚。小张看着我:“陈哥,我知道你担心小远,队长说要是周六发掘顺利,他帮你跟局里请假,让你回去一天”。我看着小张,突然觉得鼻子发酸 —— 原来我的坚持,队员都看在眼里,也在默默帮我。

    后颈的麻意袭来时,我正把小远的照片放在保护盒旁,照片上的小远笑得很灿烂。炭火盆里的火苗跳动着,映得玉璧泛着温润的光。我突然明白,自己握的不只是毛刷,是千年文明的记忆,是儿子的骄傲;守的不只是遗址,是对历史的责任,是对文化的传承 —— 哪怕双手再疼、再累,只要能让文物重见天日,让小远为我骄傲,一切都值得。

    三、毛刷外的暖阳

    再次醒来时,身上还带着淡淡的黄土味。我摸向手背,没有干裂的刺痛,只有补给车方向盘蹭的小划痕。手机在裤兜里震动,是考古队的群消息:“T5 墓葬发掘成果显著,出土文物 23 件,省文物局要表彰咱们队!陈哥,队长帮你请假了,周六能回去陪小远参加运动会,局里还批了一周探亲假!”

    赶到遗址时,看见陈砚青穿着那件亲子冲锋衣,正抱着小远在探方旁看陶片。小远手里拿着件迷你洛阳铲,兴奋地说:“爸爸,我也要挖文物,跟你一样当考古学家!” 妻子站在旁边,手里拿着件新的考古工装:“这是给你买的,旧的那件都磨破了”。队长走过来,手里拿着个荣誉证书:“陈砚青,这是‘文物守护标兵’证书,你实至名归!局里批了一周假,好好陪家人,文物这边有我们呢”。

    几位曾质疑过考古意义的游客也来了,其中一位手里拿着块陶片复制品:“陈老师,上次是我不懂事,这是我买的陶片复制品,想送给孩子,让他也了解咱们的历史”。陈砚青笑着接过复制品:“谢谢,其实考古不只是挖文物,更是守护咱们的根,能让更多人明白这点,比什么都重要”。

    “师傅,送补给呢?” 陈砚青看见我,笑着挥挥手。他的手背不再干裂,涂着护手霜,眼神里满是释然与明亮 —— 那件旧考古工装被他叠好放进行李箱,准备带回家给小远当 “考古道具”;冲锋衣内袋里,小远的家长会邀请函终于有了用武之地,下周末他要陪儿子去开家长会。

    风卷着补给车的篷布,哗啦啦地响,像在应和遗址里的笑声。我咬了口热乎的馒头,突然明白陈砚青毛刷里的秘密 —— 那些干裂的双手、冻红的耳朵、错过的家庭时刻,不是 “狼狈的证明”,是他把对文明的敬畏,融进了每一次毛刷轻扫里,把对家人的爱,藏在了每一次坚持中。就像那杯泡着胖大海的搪瓷杯,看似普通,却藏着他对职业的热爱;就像小远的奥特曼运动鞋,看似微小,却给了他坚守的勇气。

    明天我还要来送补给,陈砚青昨天说 “等他探亲回来,想在遗址旁设个‘文物科普角’,给游客讲解陶片上的纹饰,让更多人了解考古的意义”。顺便问问他,小远的亲子运动会有没有拿第一名,亲子冲锋衣穿在身上合不合身,我也想听听,那个终于能陪在儿子身边的考古队员,笑着说起这些时的声音到底有多甜。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