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章 人才计划(2/2)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子显微镜,手指在"上海光学仪器厂"的铭牌上停留了片刻。"这台分辨率是多少?"老人突然用俄语问道。正在调试设备的博士生小张立刻用流利的俄语回答:"0.1纳米,教授。我们还配了图像分析计算机。"他指了指角落里盖着防尘布的机器,那是刚从深圳运来的"长城0520"。与此同时,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材料实验室里却是一片欢腾。彼得罗夫教授举着块银灰色的合金样品,兴奋地手舞足蹈。他的兔子助手们虽然听不懂那些夹杂着乌克兰方言的俄语,但从老人发红的鼻尖和闪烁的泪光中读懂了喜悦。"快!"实验室主任老陈抓起电话,"给501厂总工办打电话,就说耐高温合金的配方成了!"
走廊上,两个穿着蓝色工装的技工正推着氧气瓶经过。"这老毛子嗓门真大,"年轻的那个嘀咕道,"我在三楼都听见了。"年长的技工神秘地压低声音:"听说这位是毛熊航天局的宝贝,能造导弹头的材料专家..."
1991年9月1日,四九城大学俄语楼前挤满了新生。来自莫斯科大学的安娜紧张地拽着裙角,她的中文名字"安雅"工整地绣在衣领上。"别怕,"系主任拍拍她的肩膀,"你的汉语比某些南方同学还标准呢!"教室里突然爆发出一阵笑声,原来是有个广东学生把"рыба"念成了"雷爸"。
而在莫斯科大学主楼的走廊上,兔子留学生王刚正盯着课程表发愁。"量子力学周三几点?"他捅了捅室友谢尔盖。大个子俄罗斯青年咧嘴一笑,露出两颗虎牙:"别担心,我帮你记笔记。"说着从书包里掏出个铁皮盒子,"尝尝,我妈做的酸奶油饼干。"
突然,广播里响起《国际歌》的旋律,这是下午课开始的信号。王刚手忙脚乱地收拾书本,却不小心带出了一张照片——家乡的全家福,背景里还能看到501农机厂的大烟囱。谢尔盖好奇地凑过来:"这是你们家的工厂?"王刚赶紧把照片塞回口袋:"只是个...生产拖拉机的普通厂子。"
这样的场景在1991年秋天的兔子毛熊高校里比比皆是。据统计,到9月底,兔子38所重点高校共接收毛熊专家5127人,其中院士级学者47人;同期来华的8033名毛熊留学生分布在127个专业,从核物理到敦煌学应有尽有。而赴毛熊的2000名兔子公费生中,有三分之一进入了莫斯科和列宁格勒的顶尖学府。
教育部的机密报告显示,这些交流学者三个月内已联合发表论文139篇,完成科研攻关项目27项。最引人注目的是哈尔滨某研究所与毛熊专家合作的新型合金材料,性能参数比鹰酱同类产品高出15%,而成本仅有三分之一。
12月24日,莫斯科大学主楼前立起了高大的圣诞树。兔子留学生们正在装饰"兔子角",红灯笼和剪纸窗花引来无数围观。物理系的李强踩着梯子挂灯笼,突然听见有人用中文说:"需要帮忙吗?"转头看见个毛熊姑娘,胸前的校徽旁别着枚"四九城大学"的纪念章。
"你是...?"
"娜塔莎,去年在北师大交换过。"姑娘笑着递上一串鞭炮,"我从四九城带回来的,今晚十二点放?"
与此同时,华清大学的新年茶话会上,列别杰夫教授正用刚学的中文致辞:"同志们...朋友们..."老人停顿了一下,突然改用俄语,"这一年,我在兔子找回了科学的春天。"台下响起雷鸣般的掌声,他的兔子学生们举着伏特加和茅台,高喊"乌拉!"
克里姆林宫的新年贺词通过短波电台传遍世界:"毛熊人民正以崭新的面貌迎接1992年..."在哈尔滨开往莫斯科的K19次列车上,列车员老张给一位毛熊教授倒了杯热茶。老人膝上摊开着笔记本,上面密密麻麻记满了中文词汇。
"学这么多啊?"老张好奇地问。
教授推了推眼镜:"明年要带研究生呢,得用中文讲课。"窗外,西伯利亚的雪原在月光下泛着银蓝色的光晕,就像无数个正在书写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