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虹桥胶鞋厂红裙白鞋飘(一)(2/2)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在木制鞋楦上,然后依次贴上内围条、海绵中底和大底。王建国负责刷胶工序,他手里的刷子蘸着特制的胶浆,在鞋帮边缘刷出均匀的薄层。“这胶浆要刷得恰到好处,多了会溢出来,少了又粘不牢,“ 他解释道,“温度也要掌握好,冬天要加热,夏天要降温,不然都会影响粘性。“ 车间里弥漫着刺鼻的胶味,但老工人说闻久了就习惯了,甚至能从气味中分辨出胶浆的配方是否正确。硫化是胶鞋生产的关键环节。当半成品被送进硫化罐时,操作工要仔细检查每一个阀门和仪表。这个圆柱形的压力容器能将温度升到 140℃左右,使橡胶分子发生交联反应,从而获得稳定的物理性能。“就像蒸馒头,“ 老操作工赵师傅说,“时间不够生,时间太长又会糊。“ 他盯着压力表的眼神专注而虔诚,仿佛在进行某种神圣的仪式。硫化完成后,打开罐门的瞬间,一股混合着橡胶和蒸汽的热浪扑面而来,带着胶鞋特有的清香。
质检车间是成品出厂前的最后一道关卡。李红梅每周有两天会被调到这里帮忙,她的任务是检查每双胶鞋的针脚、粘合和外观。“你看这双鞋的围条,有点气泡,“ 她用手指轻轻按压着解释,“穿着可能没问题,但不符合出厂标准。“ 不合格的产品会被送到返修区,由专门的工人进行修补。墙上的质量统计图表每天更新,红色的标记代表不合格品,蓝色代表合格品,女工们都暗自较劲,希望自己负责的工序少出现红色标记。
傍晚的包装车间总是充满欢声笑语,因为这里的工人最早看到成品。她们将检验合格的胶鞋成对放入纸盒,贴上商标,然后装箱等待出厂。王丽喜欢这个环节,因为能看到不同款式的胶鞋最终成型的样子。“你看这双小白鞋,多漂亮,“ 她拿起一双刚包装好的鞋说,“要是能在鞋边加个小红花就更好了。“ 这个想法后来真的被采纳了,那款带小红花的白球鞋成了厂里当年的畅销品。
下班铃声响起时,各车间的传送带陆续停止运转,但空气中依然漂浮着细小的橡胶颗粒和布料纤维。清洁工开始打扫卫生,扫帚划过地面的声音在空旷的车间里回荡。李红梅在更衣室换下工装,小心地将红裙子套在身上,然后对着镜子整理头发。镜子里的女孩眼神明亮,嘴角带着微笑,蓝色工装上的胶渍还没完全洗净,但这丝毫不影响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走出车间时,她看到王师傅正在关闭蒸汽阀门,压力表的指针缓缓回落。明天一早,这里又将充满蒸汽和活力,开始新一天的生产。而她和姐妹们的红裙白鞋,就像绽放在流水线上的花朵,为这座工厂增添着别样的色彩和温情。
1990 年春天,虹桥胶鞋厂的门口多了一块新牌子 ——“上海虹远鞋业模具有限公司“。这个变化让许多老工人感到不安,私下里议论纷纷。“听说要搞新产品了,“ 李红梅在食堂排队时听到有人说,“好像是叫什么旅游鞋,不用硫化罐的那种。“ 她心里有些忐忑,自己做惯了传统胶鞋,不知道能不能适应新技术。
厂长在全厂大会上解释说,这是响应国家改革开放的号召,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不是要淘汰老产品,而是要两条腿走路,“ 他指着投影幕上的图表,“传统胶鞋我们要保证质量,旅游鞋要争取市场。“ 会议室里的气氛有些凝重,墙上 “抓革命,促生产“ 的老标语旁边,新贴了 “引进技术,开拓创新“ 的横幅,新旧交替的感觉扑面而来。
新生产线的安装工作持续了整整一个月。李红梅被选中参加新技术培训,她第一次见到了注塑机这种庞然大物。技术员介绍说,注塑工艺可以将鞋底直接注射到鞋帮上,省去了刷胶、硫化等多道工序,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以后再也不用闻硫化罐的味道了,“ 年轻的男工们兴奋地议论着,但李红梅却有些怀念那种熟悉的橡胶气味。
培训过程并不顺利。习惯了手工操作的女工们对着复杂的控制面板无所适从,常常按错按钮导致机器停机。有一次,李红梅操作的注塑机因为参数设置错误,导致鞋底成型不良,浪费了一批材料。她急得哭了鼻子,觉得自己辜负了领导的信任。“没关系,慢慢来,“ 技术员安慰她,“新技术就像新鞋子,总要磨合一段时间才合脚。“
与此同时,传统胶鞋车间也在发生变化。王丽所在的缝制车间引进了电动缝纫机,效率比原来提高了一倍。但有些老工人不适应,说电动机器 “太冲“,不如脚踏的好控制。车间主任只好采取折中办法,新旧机器各保留一半,让工人根据自己的习惯选择。这种过渡状态持续了很长时间,就像那个年代的中国,传统与现代在悄悄碰撞、融合。
1992 年***南巡讲话后,上海的外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虹桥胶鞋厂也接到了第一批出口订单,要求生产符合国际标准的胶鞋。这带来了新的挑战 —— 外商对质量要求极高,甚至连针脚的密度都有严格规定。厂里专门成立了质量攻关小组,李红梅因为心细被选入小组。她们连续加班一个月,反复试验各种工艺参数,终于达到了外商的标准。当第一批印有英文商标的胶鞋出厂时,女工们都围过来看热闹,脸上充满了自豪。
市场经济的浪潮也冲击着这家老厂。原来由国家统购统销的模式被打破,工厂需要自己找销路。销售科的同志开始全国各地跑市场,带回各种市场信息。厂里成立了设计科,根据市场需求开发新品种。王丽的妹妹在服装学院上学,经常给她带时尚杂志,姐妹俩一起研究流行趋势,王丽再把想法反馈给设计科。有一次,她们设计的一款带卡通图案的儿童胶鞋竟然成了爆款,厂里还专门给王丽发了奖金。
随着市场竞争加剧,工厂的效益开始波动。有时订单多到做不完,工人要连续加班;有时又订单不足,只能放长假。这种不确定性让大家心里都很不安。李红梅和张丽芬她们开始学着精打细算,买菜时会货比三家,买衣服也不再像以前那样随心所欲。但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女工们依然保持着爱美的天性,只是红裙子换成了更实惠的布料,白球鞋也穿得更久才舍得换。
1995 年,厂里实行了劳动合同制改革。这意味着铁饭碗被打破,工人的收入直接与绩效挂钩。一开始大家很不适应,甚至有人哭闹着找领导。但渐渐地,大家发现多劳多得的机制确实能提高积极性。李红梅因为技术好、效率高,工资比以前涨了不少,她用攒下的钱给家里买了第一台彩色电视机。那天晚上,全家人围着电视看节目,屏幕上闪过时尚模特的身影,李红梅心想,自己设计的胶鞋什么时候能上电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