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5章 少年与晨光是同一种颜色(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p;  吴宸领着张益和李敢率先进入了专场媒体区。

    无数话筒和长枪短炮对着他,记者的问题接连不断。

    “吴,为什么要选择一镜到底?”

    “战争是碎片化的,但人的记忆是连贯的,传递情报不可中断,所以镜头也不能中断,当然我也希望你们能像士兵一样,没有喘息机会”

    “啪啪啪”

    掌声顿时响起,随即一连串的技术问题,但是也有一些懂行的影评人看到了更深层次的环境和人物的关系。

    “吴,您的电影台词并没有很多,却通过环境和人物营造出一种强烈的情感。请问夜晚在影片中意味着什么?”

    吴宸沉思片刻,目光微微低垂,语调却很平稳:

    “夜晚是黑暗的,但更是未知的。对我们民族来说,那个年代的夜,不只是自然的黑夜,而是民族在存亡边缘的困境”

    另一位记者接过话茬:

    “那拂晓前的那段压迫感呢?”

    “拂晓前是最冷、也最难的时刻,你无法看清前路,却必须继续前行,无论是否要付出生命,因为黎明不是等来的,而是挺身‘走’出来的”

    欧洲的媒体一阵沉默,反法西斯时期便是如此。

    “小战士黄小山奔跑时,银幕上已经有了晨曦。他在黎明初起时冲线,这有什么寓意?”一位法裔影评人追问。

    吴宸点头,笑意很浅:

    “他16岁,本身就是‘晨曦’。那段不是‘夜里逃生’,而是‘在光里承担’。

    他跑的不是个人命,而是把几封没能送达的命令、几位倒下的兄弟,在日出的第一道光里接力跑完。

    所以我们把奔跑放在晨色初开的时间点因为少年与晨光是同一种颜色。

    当然我知道你们还想问最后的阳光洒遍大地,我觉得这个你们心里应该有答案了”

    短促的安静之后,是一阵不约而同的掌声。

    影评人和媒体疯狂的记录着,采访结束。

    央视的工作人员走了上来。

    吴宸以为还有什么问题,后者笑着摇头:“吴导,我们没有问题了,刚才我们已经听到了想听的答案,祝贺吴宸在接下来的闭幕式颁奖典礼上有所斩获”

    “谢谢!”

    吴宸点头,随即挥手。

    他也得为傍晚的红毯和典礼做好准备了。

    而此时闭幕式影片的特殊待遇,意味着柏林官方必须第一时间做出评论。

    新闻中心里,柏林电影节主席迪特·考斯里克面对媒体镜头,慎重而又郑重地评价:

    “这是一部会写进柏林史册的电影。它让我们看到了影像的极限,同时也让人看到了战争带来的痛苦与民族自强不息的尊严.”

    柏林电影节媒体以及场刊也在纷纷跟进。

    【柏林闭幕式惊艳:来自中国的《1939》震撼全场!】

    【《1939》:黑夜与晨曦之间的诗意长镜头。】

    【《1939》让战争的叙事回到个体,让晨曦与少年重迭,像一首没有旁白的诗!】

    【当所有人以为战争题材已被耗尽时,《1939》用一镜到底重新定义了观众的呼吸节奏,这部中国影片以近乎极限的长镜手法,将战争置于时间的真实中】

    【.】

    农历新年刚过几天,国内的报纸与电视新闻迅速做出反应。

    《电影报》在文化版整版刊出长文,标题庄重:《1939》:黑夜与晨曦的见证。

    报道开篇就写道:

    “在柏林的银幕上,16岁的少年奔跑在晨曦中,他与光交融,他的脚步不仅是个体的求生,更是民族的坚持。

    黑夜终会过去,黎明必将到来.”

    各大门户网站纷纷在首页推送:

    “《1939》登上柏林闭幕式,吴宸直言少年与晨曦同色.”

    “来自东方的晨曦”——海外媒体齐声盛赞《1939》!”

    “《1939》观众全场起立鼓掌,外媒:今年柏林最受讨论影片!”

    “从个体到民族:为什么《1939》是柏林六十周年的最大悬念?”

    “.”

    此时,微博上,话题#1939柏林#、#1939闭幕#瞬间登顶热门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