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一章 战后春深,商都初盛(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晨光刚漫过朔北新都的青灰色城墙,东市的石板路已被往来的脚步声踏得发亮。驼铃声从街口蜿蜒而来,西域商队的领头人勒着缰绳,望着眼前鳞次栉比的商铺 —— 酒坊的幌子绣着烫金的 “朔北春”,皮毛行外挂着雪狐、紫貂的整皮,甚至还有中原罕见的琉璃铺子,柜台后摆着从罗刹国缴获的七彩玻璃盏,惹得路人频频驻足。

    “这朔北,倒比长安还要热闹几分了。” 商队首领阿古拉咂着嘴,刚翻身下马,就见一个身着月白锦袍的少女快步迎上来。少女发间只簪了支素雅的玉簪,腰间挂着枚小巧的银算盘,眉眼间带着与年龄不符的沉稳,正是如今朔北实业集团的掌舵人,萧劲衍与黄玉卿的幼女萧念北。

    “阿古拉首领一路辛苦。” 念北抬手引他往商会别院走,声音清亮却不张扬,“去年冬日许诺的商道驿站,如今已在漠北三城各设了一处,补给、护卫都按咱们说好的办,你派去的人该看过了?”

    阿古拉连忙点头,脸上的风霜被笑意冲淡:“看过了!念北姑娘办事,我放心!只是没想到,战后才半年,你们竟能把驿站修得那般规整,连御寒的火墙都砌得比咱们部落的帐篷还暖和。” 他说着,从怀里掏出一张羊皮卷,“这是西域诸国想要的货单,丝绸、茶叶要得最多,还有你们朔北的烈酒,如今在波斯那边都成了贵族宴上的稀罕物。”

    念北接过羊皮卷,指尖扫过上面密密麻麻的字迹,目光在 “药材” 二字上顿了顿:“甘草、当归这些寻常药材,我让人从药田调运便是。只是这‘雪参’,你们要得急,怕是得等下月 —— 上月刚给军中伤兵用了一批,新采的还在空间……” 话到嘴边,她及时收了口,转而道,“还在药坊晾晒,得些时日才能装箱。”

    阿古拉倒不在意,只笑着摆手:“无妨,咱们西域人最懂等好东西。倒是你们,打赢了罗刹国,又得了朝廷的赏赐,如今这朔北,真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了。”

    念北唇角微扬,却没接话。她知道,这 “风调雨顺” 的背后,是父亲萧劲衍在边境重整军备,是母亲黄玉卿坐镇后方调配物资,更是无数工匠、牧民、士兵日夜操劳的结果。就像眼前这条商路,看似畅通无阻,实则上个月还截获过罗刹国残部的探子,想在商队里掺沙子 —— 只是这些凶险,不必跟阿古拉说破。

    两人刚走进商会别院,就见管家匆匆来报,说将军和夫人正在西市的毛纺工坊视察,让念北忙完了过去一趟。念北应下,送走阿古拉后,便带着随从往工坊去。

    西市的毛纺工坊是去年冬天扩建的,如今已是朔北最大的手工作坊之一。远远望去,几十间青砖瓦房连成一片,烟囱里飘着淡淡的煤烟,门口挂着的 “朔北毛呢” 招牌在阳光下格外醒目。黄玉卿正站在工坊的织机前,手指轻轻拂过刚织出的毛呢 —— 质地细密,毛色均匀,比从前用的西域织机织出的还要厚实柔软。

    “这织机改得好。” 黄玉卿转头看向身边的老工匠,眼中满是赞许,“把西域织机的经线密度,跟中原织机的纬线技法结合起来,既省了人力,又提了品质。李师傅,你这手艺,可得多教几个徒弟。”

    老工匠姓李,原是中原江南的织工,去年战乱时逃难到朔北,被念北请来工坊。此刻听黄玉卿夸赞,他黝黑的脸上露出憨厚的笑:“夫人客气了,若不是念北姑娘给我找的那些古籍,还有工坊里的铜铁配件,我也改不出这织机。再说了,如今工坊管饭,月钱又足,徒弟们都愿意学!”

    萧劲衍站在一旁,看着妻子与工匠说话时温和的模样,眼底泛起暖意。他刚从边境回来,身上还带着淡淡的风尘,却没先回府,而是跟着黄玉卿来了工坊。战后这半年,他明显觉得妻子瘦了些,眼下也添了淡淡的青影 —— 虽说每次用灵泉水调理后,气色都会好转,但他知道,她操心的事太多,从伤员救治到民生安置,几乎事事都要亲力亲为。

    “别站太久,风大。” 萧劲衍上前,将身上的披风解下来,轻轻搭在黄玉卿肩上,“刚回来时,念安说你昨日又在书院待到深夜,整理那些医书。”

    黄玉卿拢了拢披风,抬头看他,眼中带着笑意:“那些医书是给医科的学生用的,早整理完早省心。倒是你,边境那边怎么样?罗刹国的残部没再闹事吧?”

    “暂时没有。” 萧劲衍声音沉了沉,“但探子来报,他们在西域的几个部落里活动频繁,似乎在拉拢人手。还有,中原那边,户部侍郎的儿子开了家‘裕丰号’,最近总往西域派商队,行踪有些可疑。”

    黄玉卿闻言,眉头微蹙。她知道户部侍郎是当年反对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