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朝东的文印店(2/2)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码得整整齐齐,想着以后说不定哪里能用得上。这段时间,房后的水泥门市生意也格外红火。除了原来的各种型号水泥,现在还多了白灰粉,一袋袋堆在门市角落,像小山一样。村里盖房的、修猪圈的,都来这儿买材料。飞云心里暗暗算着账,嘴角抑制不住地上扬:“肖兴啊,这阵子生意好得很,利润比以前提高了不少,这多亏了你当初提议扩大经营范围啊!” 肖兴看着门市里忙碌的景象,心里也美滋滋的,这门市就像一棵摇钱树,为他积蓄着力量。
三个月很快过去,公路修得平平整整,黑色的沥青路面在阳光下泛着光。王经理一行人要撤离了,临走前,他特意给肖兴多塞了一百块钱:“肖兄弟,这阵子多谢你照顾,以后有啥需要帮忙的,尽管开口。” 肖兴推辞不过,收下钱,目送着工程队的车渐渐远去。
院子里一下子安静下来,肖兴开始琢磨着东甩袖那间房的新用途。他走到朝东的小门外,那里有个不大不小的月台,是以前建房时特意留的。肖兴找来砖块和水泥,在月台的南北两端各垒了一堵矮墙,高过头顶,正好能挡住风。他又在南面的墙上留了个小门,方便进出。
接着,他去村内买了一个二手铁皮房子,不大不小,正好能放在月台中间。他和几个邻居一起动手,将铁皮房子的正面固定在东甩袖的门脸上,又在上面搭上石棉瓦,用钉子钉得牢牢的。一阵忙活下来,一座能遮风挡雨的临街门市房就基本建成了。站在远处看,蓝色的铁皮在阳光下闪着光,石棉瓦的边缘整整齐齐,透着一股利落劲儿。
这时的肖兴,已经不是当初那个对电脑一窍不通的人了。他参加了县里的电脑操作培训,每天晚上抱着书本啃,手指在键盘上练习得磨出了茧子。现在的他,不仅会打字、做表格,还会用 PS 软件处理照片,电脑知识储备丰富得很。
他通过自己的学生在电脑城配了一台电脑,银灰色的外壳,屏幕亮得能照出人影。又买了一台 M1+300 四色打印机,打印出来的东西色彩鲜亮,字迹清晰。学校的同事知道他要开文印门市,很支持,立刻让搞煤场的老公送来2000元钱,帮他买了一个三星数码相机。
就这样,一个集照相、打印、复印为一体的多功能文印门市就建立起来了。肖兴在门口挂了个牌子,红底黑字写着 “便民文印”,还画了个小小的相机和打印机图案。
第一天开门,就有村里的张大妈来拍寸照。“小兴,我孙子要上学,得要寸照,以前还得跑到邯郸去,来回折腾大半天。” 张大妈坐在椅子上,有些拘谨。肖兴笑着说:“大妈,您坐好,看镜头。” 他拿起数码相机 “咔嚓” 一声,然后把照片传到电脑上,用 PS 软件稍微调整了一下亮度和角度,接着打开打印机。不到五分钟,一张崭新的寸照就打印出来了。张大妈拿着照片,看着上面精神的自己,笑得合不拢嘴:“真是太方便了!以后再也不用跑远路了!”
村里的群众成了最大的客户,谁家孩子要办学生证、谁家要复印户口本,都来肖兴的门市。学校和村委的活儿也不少,老师们要打印试卷、教案,村委要复印通知、表格,肖兴每天都忙得脚不沾地。有时候忙到中午,连饭都顾不上吃,就啃个馒头继续干活。
那段时间,中心校每逢上级检查,都会特意派车来接肖兴去拍照留念。他背着相机,跟着领导们在校园里转,捕捉着每一个精彩的瞬间。回到门市后,他赶紧把照片导出来,打印、装订,第二天一早就送到中心校,从来没出过差错。
看着门市里来来往往的人,听着打印机 “嗡嗡” 的工作声,肖兴心里充满了干劲。他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只要肯努力,日子一定会越过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