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0章 雨花台丢了?(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战斗持续到12月18日。

    鬼子的攻势,明显显露出“再而衰,三而竭”的疲态。

    尤其是在东线,第13师团(仙台)和第16师团(京都)在连续猛攻下,伤亡惨重,合计损失已超过一万五千人,基本被打成了半残。

    朝香宫鸠彦王不得不将作为预备队的第101师团和第104师团两个特设师团顶了上去,接替进攻。

    但更大的问题是,连续的高强度作战,使得鬼子的弹药库存急剧下降,补充困难。

    反观方默这边,虽然损失同样不小,但他有系统这个最大的挂。

    防线依旧固若金汤。

    而战线的稳固,离不开强大的后勤支撑。

    方默通过战斗获得的功勋值,不断进行抽奖。

    无论是中级混合奖池还是定向步兵单位池,都能为他源源不断地补充经过训练、装备精良的兵员。

    这使得他的主力第21旅和109师,始终能保持齐装满员的战斗状态。

    弹药补给更是从不短缺。

    定向弹药池中抽取到的各种炮弹、子弹补给包被及时送上前线。

    与此同时,金陵城内滞留的各个兵工厂的工人们,也冒着鬼子的炮火,坚持生产。

    他们每天能修复数十挺机枪和数百支步枪,还能利用库存的原料,生产出相当数量的子弹和炮弹。

    由补充1旅官兵和69军军属后勤部队组成的运输队,用扁担、手推车、马车、卡车,甚至肩扛手提,艰难地将物资弹药运送到火线上。

    许多金陵百姓在离城前,自发地将自家的门板拆下来,送给部队当担架使用。

    更有大量带不走的、易坏的食物和物资,被百姓们毫不犹豫地捐献出来。

    “拿去,都给方将军的部队。”

    “一定要多杀鬼子啊。”

    类似的场景,在城内外不断上演。

    -----

    此时的大夏,正处在开战以来最黑暗的时刻。

    全面抗战爆发仅仅五个月。

    7月29日,燕京沦陷。

    7月30日,津门沦陷。

    10月10日,石门沦陷。

    黄河以北的广袤平原,主要城市和铁路干线尽落敌手。

    11月8日,晋城失守,国军主力退守中条山,苦苦支撑,力保黄河防线。

    11月末,沪上沦陷。

    12月初,苏省大量富庶城镇接连陷落,美丽的江南水乡陷入战火浩劫。

    坏消息一个接一个,山河破碎,人心惶惶。

    在这个万马齐喑、一片悲观的时刻,坚守金陵的老唐和方默,尤其是屡创战绩的方默及其69军,俨然成为了全国抵抗意志的旗帜。

    所有的目光都聚焦在金陵。

    全国的百姓,用他们最朴素的方式表达着支持。

    报纸上呼吁募捐的启事下,捐款者如潮水般涌来。

    人们拿出积攒的大洋、甚至变卖金银首饰,指明要捐给“69军”。

    “我这根金簪子,给方将军的部队买子弹。”

    “我家娃要去当兵,就问能不能去69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