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焰麦初生,星尘为证(1/2)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晨光刺破火山星橙红色的天幕时,王玲是被过滤装置的低鸣唤醒的。她猛地坐起身,防护服的内衬还带着昨夜未散的暖意,手忙脚乱地抓过枕边的通讯器——屏幕上跳动的绿色数据让她瞬间松了口气:pH值稳定在5.2,硫化物浓度降至3.8mg/L,水流循环速率保持在每小时20升,一切参数都在预设的安全阈值内。“醒了?”慕容冷越的声音从登陆舱门口传来,他手里端着两杯温热的营养液,防护服的胸前还沾着未清理干净的火山灰,“我凌晨检查过装置,防护罩挡住了后半夜的火山灰,冷凝系统的出水量比昨天多了15%。”
王玲接过营养液,指尖触到杯壁的温度,暖意顺着指尖蔓延到四肢百骸。她看向慕容冷越的眼底,那里带着淡淡的青色,显然也是一夜未眠。“你又熬夜了?”她皱眉,语气里带着一丝嗔怪,“昨天紧急处理装置已经够累了,怎么不多睡会儿?”
慕容冷越笑着在她身边坐下,指了指舷窗外:“你看。”
王玲顺着他的目光看去,只见半圆形的防护罩在晨光下泛着透明的光泽,过滤塔中层的共生基质里,中和苔的嫩绿色愈发鲜亮,熔浆苔的黑色叶片上凝着一层细密的水珠——那是冷凝系统凝结的露水,顺着叶片的蜡质层滑落,在火山岩的缝隙里积成了一汪小小的水洼。更让她惊喜的是,水洼边竟然爬着几只细小的黑色虫子,它们拖着透明的翅膀,在熔浆苔的叶片间穿梭,正是昨天在地表看到的、与焰羽鸟共生的“焰岩虫”。
“它们怎么会在这里?”王玲立刻起身,抓起采样箱就往舱外跑。慕容冷越紧随其后,手里还拿着地表环境探测仪。
两人蹲在防护罩外,透过薄膜仔细观察。焰岩虫的体型只有指甲盖大小,外壳呈深褐色,翅膀展开时能看到淡淡的红色纹路。它们停在熔浆苔的叶片上,用细长的口器吸食着叶片上的露水,吃完后便钻进共生基质的缝隙里,留下细小的白色卵粒。
“探测仪显示,这些焰岩虫的排泄物里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慕容冷越将探测仪的屏幕转向王玲,上面的成分分析图清晰可见,“它们以熔浆苔叶片上的微生物为食,排泄物反而成了共生基质的天然肥料。”
王玲的眼睛亮了起来,她用特制的放大镜观察着基质缝隙里的卵粒:“这是生态链的延伸!之前我们只考虑了中和苔、熔浆苔和熔浆菌的共生,现在焰岩虫的加入,相当于给这个系统加了一层‘养分循环’的保障。”她立刻打开采样箱,拿出无菌试管,小心翼翼地采集了几只焰岩虫和它们的卵粒,“我要回去分析它们的生理结构,看看能不能通过调节环境温度,让它们在共生系统里稳定繁殖。”
慕容冷越看着她忙碌的背影,嘴角不自觉地上扬。他弯腰捡起一块被晨光晒得温热的火山岩,指尖摩挲着上面的纹路——这是昨天打磨吊坠时剩下的边角料,上面还留着他刻意刻下的细小凹槽。他突然想起王玲昨天戴上吊坠时的笑容,那抹笑容比火山星的晨光还要耀眼,让他觉得连日来的疲惫都烟消云散。
“对了,”王玲突然转过身,手里拿着一支装有焰岩虫卵的试管,“风澈昨天说凌霜和秦洲在冰雾星的系统也成功了,你说他们会不会遇到和我们一样的意外?比如冰雾星的暴雪堵塞了过滤装置?”
“凌霜比我们细心,她肯定提前做了防护措施。”慕容冷越走到她身边,帮她把试管放进采样箱的固定槽里,“不过我们可以把防护罩的设计参数发给他们,毕竟冰雾星的暴雪和火山星的火山灰,本质上都是环境杂质的干扰。”
两人回到登陆舱的实验室,王玲立刻将焰岩虫的样本放进生物分析仪,慕容冷越则打开通讯器,开始整理防护罩的设计图纸。实验室里只剩下仪器运行的轻微声响,阳光透过舷窗洒在桌面上,将两人的影子拉得很长,重叠在一起,像共生系统里交织的中和苔与熔浆苔。
“分析结果出来了!”王玲的声音打破了宁静,她指着分析仪的屏幕,“焰岩虫的幼虫阶段需要以熔浆菌的菌丝为食,成虫则以露水和微生物为食,它们的生命周期只有15天,产卵量却很大,一只雌虫一次能产50-80粒卵。而且它们的卵能在60℃的高温下存活,完全适应火山星的环境!”
慕容冷越放下手里的图纸,快步走到她身边:“这么说,只要我们在共生系统里保留一部分熔浆菌的菌丝,焰岩虫就能自然繁殖,形成稳定的养分循环?”
“没错!”王玲兴奋地点头,“更重要的是,它们的排泄物不仅能提供养分,还能促进中和苔和熔浆苔的根系生长。你看这里,”她指着屏幕上的根系扫描图,“有焰岩虫活动的区域,中和苔的根系比没有的区域长了30%,熔浆苔的根系也更粗壮。”
就在这时,通讯器突然响了起来,屏幕上跳出“风澈”的名字。王玲按下接听键,风澈的声音立刻充满了整个实验室,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玲姐!冷越哥!告诉你们一个好消息,我们的‘跨星球共生数据库’搭建完成了!凌霜把冰雾星的凝冰藻-浮净苔数据传了上去,你们快把火山星的熔浆苔-中和苔数据也传过来,咱们可以做跨星球的共生模型对比了!”
“这么快?”慕容冷越有些惊讶,“我还以为数据库至少要半个月才能搭建好。”
“嘿嘿,这得多亏秦洲的编程能力!”风澈的声音里带着骄傲,“他连夜写了个数据整合算法,能自动识别不同星球的环境参数和物种特性,还能生成3D共生模型。你们传完数据后,就能在数据库里看到咱们四个星球的共生系统三维图了!”
挂了通讯器,王玲和慕容冷越立刻分工:王玲负责整理焰岩虫的分析数据和共生系统的实时监测数据,慕容冷越则负责上传过滤装置的设计图纸和环境参数。当最后一份数据传输完成的提示弹出时,实验室的屏幕上自动跳出了跨星球共生数据库的界面——四个不同颜色的星球模型在屏幕中央旋转,分别代表雾沼星、火山星、冰雾星和还未开始任务的沙砾星。点击火山星的模型,立刻展开了详细的共生网络图谱:中和苔(绿色节点)、熔浆苔(黑色节点)、熔浆菌(灰色节点)、焰岩虫(红色节点)相互连接,节点之间的线条闪烁着不同颜色的光芒,代表着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的路径。
“太神奇了!”王玲忍不住伸手触摸屏幕上的节点,指尖划过中和苔与熔浆菌的连接线条时,屏幕上立刻弹出了两者的共生效率数据:“有机养分交换率68%,水分共享率75%,隔热效果提升40%。”
慕容冷越的目光落在图谱边缘的一个空白节点上,那里标注着“待加入物种:焰麦”。“总部说的焰麦种子,应该今天就能到了吧?”他转头看向王玲,语气里带着期待。
王玲看了一眼通讯器上的物流信息,点头道:“预计下午三点,运输舱会在预定着陆点降落。我们得提前准备好种植区,把过滤后的泉水引到种植区的灌溉系统里。”
两人立刻行动起来。慕容冷越从登陆舱的储物室里搬出折叠式的种植架——这种种植架是用轻质合金制成的,展开后能形成三层立体种植空间,每层都装有温度和湿度传感器,还能连接灌溉系统。王玲则拿着铁锹,在过滤装置旁边的空地上挖掘灌溉沟,她的防护服靴子踩在火山岩上,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额角的汗水顺着脸颊滑落,滴在干燥的火山岩上,瞬间蒸发成一缕白烟。
“小心点,别挖太深,下面可能有火山岩的裂缝。”慕容冷越的声音从身后传来,他手里拿着一根金属探测棒,正在帮王玲探测地下的岩石分布,“这里的火山岩层比较薄,挖30厘米深就够了,太深会破坏地下的微生物生态。”
王玲点点头,调整了铁锹的角度。阳光越来越烈,地表温度已经升到了62℃,防护服的隔热层虽然已经调到最大档位,但她还是能感觉到一股燥热从脚底往上涌。慕容冷越注意到她的动作慢了下来,立刻放下探测棒,走过来接过她手里的铁锹:“你去休息会儿,喝点营养液,这里交给我。”
“没事,我还能行。”王玲想抢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