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守窑人(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回到酒店,陈墨白只觉得脑仁嗡嗡作响,比在琉璃厂跟摊主斗智斗勇一整天还累。

    “我现在算是明白了,为什么金爷宁愿蹲在杂货铺里听收音机,也不乐意掺和这些‘高大上’的场面。”他瘫在椅子上,有气无力地吐槽,“这哪是开会,分明是掉进了一个用学术术语编织的迷魂阵,还得时刻提防着四面八方飞来的软刀子和眼神箭。”

    林清瑶给他倒了杯水,笑道:“哪有那么夸张。不过,南派学界的门户之见和保守风气,确实比北方更明显些。今天那位老专家的话,你也听到了,‘承安会’和‘范记窑’在这里,怕是个不太受欢迎的议题。”

    陈墨白坐直身子,眼神恢复了锐利:“越是这样,越说明里面有东西。还有那件带标记的修复器,我越想越觉得不对劲。这标记出现在学术展品上,意味着什么?是挑衅?是联络暗号?还是说,这个‘先生’的势力,已经渗透到了很核心的层面?”

    “都有可能。”林清瑶神色也凝重起来,“所以,我们不能只停留在会场里。师父笔记里提到的‘碎瓷堆’,必须尽快去探一探。”

    师父的笔记中,关于景德镇的部分语焉不详,只零星提到“窑工弃渣堆积如山,内有玄机,尤以古窑址附近为甚,需于月晦之夜,静心感应,或有所得。” 结合吴助理白天的介绍,这“碎瓷堆”无疑就是本地人俗称的“渣饼山”。

    目标锁定,接下来就是行动方案。大白天的,渣饼山虽是独特景观,但难免有游客或本地人往来,不方便陈墨白施展他的“特殊技能”。夜探,成了唯一选择。

    “月晦之夜是指农历月末不见月亮的时候,今晚恰好是廿九,天时倒是符合。”林清瑶查看了一下日历,“地利我们也大致清楚了,城郊有几处比较大的渣饼山。关键是人和,怎么避开可能存在的耳目?”

    陈墨白摸了摸下巴,露出一个狡黠的笑容:“这好办。晚饭后,我们假装散步消食,往人少的地方溜达。你这身学术精英的打扮太显眼,换套轻便点的衣服。我呢,就当是初来乍到,对什么都好奇的北方土鳖,看见‘垃圾山’都想爬上去瞅瞅,合情合理。”

    林清瑶被他这个“土鳖”自嘲逗乐了,点头同意。

    入夜后的景德镇,褪去了白日的喧嚣,笼罩在一片静谧之中。空气依然湿润,但多了几分凉爽。两人退了酒店提供的晚餐,在路边小店简单吃了点当地特色的碱水粑和饺子粑,然后便沿着灯火渐稀的街道,向城郊走去。

    越是靠近古窑遗址区,那股混合着瓷土和矿物的独特气息就越发浓郁。路上行人稀少,只有偶尔驶过的车辆打破宁静。借着路灯和朦胧的夜色,远远的,他们看到了一片巨大的、在黑暗中呈现出诡异轮廓的阴影,那便是渣饼山了。

    走近了看,才能真正感受到这“山”的震撼。那是由无数破碎的瓷片、窑具、烧废的胎坯堆积而成的,层层叠叠,不知经历了多少岁月的积累,高达数十米,蜿蜒如一道巨大的伤疤横亘在大地上。破碎的瓷片在微弱的光线下,反射出星星点点的幽光,宛如无数只窥伺的眼睛。空气中弥漫着一种陈年的尘土味,还夹杂着一丝若有若无的、冰冷的火焰气息。

    “好家伙,”陈墨白低声感叹,“这要是在我们那儿,早被拉去填坑铺路了。在这儿,倒成了地标。千年窑火,烧出来的不仅是瓷器,还有这么一座‘败家’的奇观。”

    他示意林清瑶留在山下相对隐蔽的树影里望风,自己则深吸一口气,活动了一下手脚,开始向上攀爬。脚下是松滑的瓷片,发出哗啦啦的脆响,在寂静的夜里格外刺耳。他必须万分小心,既要避免滑倒,又要尽量减轻声响。

    爬了约莫十几米高,找了一处相对平坦、能俯瞰四周的“平台”坐下。陈墨白闭上眼,努力排除杂念,将手掌轻轻按在冰冷、粗糙的碎瓷片上。

    瞬间,一股庞大、混乱的信息流汹涌而至!

    无数破碎的画面、嘈杂的声响、零散的情绪碎片……烧窑时的熊熊烈火、工匠们挥汗如雨的劳作、开窑时的期待与忐忑、瓷器成型时的喜悦、碎裂时的惋惜……数百年来,无数工匠的希望与失望、成功与失败,都沉淀在这片碎瓷之中,形成了极其庞杂的精神印记。

    陈墨白只觉得脑袋像要炸开一样,太阳穴突突直跳。这比他感知单件器物要困难无数倍,就像试图从一片喧嚣的闹市中分辨出某一个特定的耳语。

    他强迫自己冷静下来,运转《鉴古心经》中的法门,努力将感知收束,不再被动接收所有信息,而是主动去“搜寻”,搜寻与师父笔记中描述的“兵符”相关的、那种独特的、带有指向性的能量波动。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夜风吹过,碎瓷山发出呜咽般的轻响。山下的林清瑶紧张地注视着四周,手心微微出汗。

   &nbs-->>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