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7章 学堂、祠堂、村委楼进度(2/2)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二十个普通劳力负责搬运、和泥这些杂活,日常有二十五到三十人干活应该就够了。银子的问题他本就不用操心,这些都是谢里正该关心的。
据说青砖青瓦用村里自己产的,其他杂七杂八的花销,算下来大概也需要三百四十两上下。
如今已是三月初,材料陆续到位,地基已经开始夯筑。
他计划着一百天左右把主体完工,这样到六月中就能大致建成,再花些时间收拾整理,正好赶在秋收后的新学期投入使用。
望着眼前这片刚刚开始动工的土地,谢广福仿佛已经听到了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
这座学堂,一定会是桃源村未来的希望。
巡视完徒弟谢三河负责的砖厂和学堂,谢广福来到了学堂对面不远处的祠堂和村委楼工地,这两个工地也堪堪动工,他特意把这两个建筑安排在学堂对面,这样学堂、祠堂、村委楼就能形成一个完整的中心。
不过村委楼确实是在学堂的对面,但是祠堂这种追念先祖的地方,被后挪了二十米,不仅仅是考虑到祠堂的特殊性不适合在大路边,还考虑到了祠堂门前也要预留一个空地出来,方便逢年过节的时候,来祭拜的人有位置站立,加上一些长凳的话,平时还可以当做村里的休闲广场。
看着刚清理出来的地基和旁边堆积如山的材料,谢广福已经能从眼前的平地看到祠堂和村委楼建成后的样子了。
祠堂得建得庄重些,青砖灰瓦,飞檐翘角,是个传统的院落样式。
进了大门是个宽敞的前院,准备种上松柏,放个大香炉。
正殿要建得高大明亮,最里面是做好的神龛,用来供奉全村人的祖先牌位。
他特意在正殿两边墙上设计了能挂画、贴字的地方,以后可以把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画像、逃荒时的画,还有对村子有贡献的人都记录上去,让这里变成桃源村活的历史。
正殿两边还各建一个侧殿,一个当村史陈列室,放些老物件,另一个存放村里红白喜事用到的统一制式的桌椅板凳还有香烛纸钱什么的。
村委楼这边就得实用为主了,同样是青砖建筑,但样式要简洁明了。
一楼进门是个大厅,墙上做一大片公告栏,官府文书、村里通知、账目公示都贴在这里。
旁边设个总务室,理事会的成员以后每天都有人在这里值班,村民开证明、办事情就不用到处找人了。
最重要的是那个大议事厅,能坐下百来号人,开全村大会就不用去小广场集合了、旁边的小议事厅是给理事会成员开小会用的。
还得专门隔出一间结实的档案室,存放全村的文书、地契和重要文件。
二楼是阅览室和调解室,谁家有什么纠纷需要村委调解,就在这里说事,清静又正式。
阅览室设计得像个小教室,以后靠墙的大书架放些农书、历书,农闲时村民可以来看看书,以后还能在这里让大家学些新技术,培养培养新农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