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闹洞房(改)(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四天过去。

    五一当天下午,陈良乘坐T15次列车前往羊城,坐了三十多个小时,在第二天深夜,抵达羊城。

    第三天开始验货工作,确定所有设备都如钱前进说的那般后,陈良才代表公司签了合同。

    王盛这边把货款打给了对方在京城的办事处账户,节省了异地电汇的时间,让陈良等人和设备在今天就坐上了返回京城的车次。

    虽然路上偶有风波,但在保卫科干事手持真理的护卫下,还算平稳。

    ……

    一九九六年五月五日,星期日,农历三月十八。

    黄历上写着:宜嫁娶、纳采、订盟、斋醮、开光、祭祀、祈福、求嗣。

    天还没亮透,北影厂生活区却早已醒了大半。

    盛影传媒办公室门口,三辆擦洗得干干净净的金杯面包车已然发动,低沉轰鸣着,车头上还扎了朵俗气又喜庆的大红花。

    两辆车运人,一辆车拉设备。

    王盛站在车边,最后一遍清点人员和装备。

    “新郎组跟我车。摄影师周伟,灯光大刘,三名学徒,负责扛反光板、递东西等。”

    “新娘组,猴子带队。摄影师梁威,灯光小兵,三名学徒。到了女方家,一切听猴子指挥,稳字当头,多抓拍情绪和细节。许灵你跟新娘组,直接去新娘家,负责指导婚庆公司派的化妆师,一定要拿出电影化妆师的档次,明白吗?”

    这是免费赠给陈女士的额外服务。

    “明白!”

    许灵应声道。

    王盛:“好,所有人再次检查设备,确保Betacam SP电池满电,备用带够数,脚架云台锁紧!

    今天是咱们‘盛影’开门第一炮,更是‘金禧典藏’头一单!

    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出了岔子,别说对不起我那五万块借款,更对不起全厂老少爷们投的那两百万!听明白没有?”

    “明白!”十来个眼神里既有紧张,更有压不住的兴奋和跃跃欲试的年轻人,穿着统一订制的、印着不明显“盛影传媒”小logo的红色马甲,齐声应道。

    “好!出发!”

    王盛一挥手,众人迅速而有条不紊地登车。

    车队驶出北影厂,融入帝都清晨渐渐苏醒的车流。

    王盛坐在头车副驾,看着窗外飞速掠过的街景。

    四九城的五月,槐花初绽,空气里带着一丝甜腻的暖意。

    ……

    车队先抵达位于海定区的新郎家里。

    小区门口,陈女士和她丈夫早已等候在此,见到挂着北影厂出入证、显得“正规军”气派十足的车队,顿时松了口气,脸上笑开了花,赶忙迎上来。

    “王总!你们可来了!快请进快请进!”

    “陈阿姨,恭喜恭喜!咱们按计划来,时间充裕,别急。”王盛笑着握手,示意团队开始干活。

    周伟扛着摄像机直扑楼上,寻找最佳机位,开始拍摄新郎做准备的花絮。

    大刘则带着几名学徒,做布光等杂活,狭窄的楼道和客厅瞬间被专业灯光打亮,有了几分片场的感觉。

    ……

    另一边,新娘组也顺利抵达了位于西城的新娘家。

    过程几乎类似。

    猴子带队,广播级Betacam SP摄像机一亮相,专业的灯光一打,立刻镇住了场子。

    新娘家的亲戚朋友围观的不少,窃窃私语。

    “嚯!这拍录像的架势可真不一样!”

    “那机器,我在电视里见过,拍新闻用的!”

    “听说花了小一万呢!能不专业吗?”

    “娟娟婆家真是有钱。”

    “……”

    陈女士给亲家打了个电话,说明许灵是专门给影星化妆的师傅后,新娘原本的化妆师,直接成了给许灵打下手的,帮忙给其余几位伴娘化妆。

    严格意义上来讲,伴娘其实是舶来品,是在近代由西方习俗与中国传统“喜娘”角色融合后形成的。

    赶时髦、要洋气,伴郎、伴娘这种舶来品,在改革开放后,尤其在进入90年代后,变得日益普及和规范化。

    ……

    吉时到,接亲的队伍浩浩荡荡出发。

    王盛带着新郎组全程跟拍。

    车队、堵门、塞红包、找鞋、念保证书……

    随着两队人马汇合,场面更加热闹。

    双机位的优势彻底发挥出来,主机位抓全景和流程,辅机位游走捕捉细节和情感瞬间。

    ……

    陈女士儿子的婚礼,设在一家老字号饭店的大厅。

    当迎亲车队抵达饭店时,王盛敏锐地察觉到不对劲。

    饭店门口,除了喜庆的拱门和迎宾的紫房子工作人员,还多了不少扛着摄像机、拿着照相机、挂着记者证的人,三五成群,低声交谈,目光不断扫视着到来的车队和人员。

    “我操!怎么这么多记者?”坐在第二辆车上的猴子忍不住在对讲机里低呼一声。

    王盛拿起对讲机,语气平静:“意料之中。都稳住,该干嘛干嘛,把他们当空气。拍好咱们自己的,这才是正事。记住,咱们越专业,越淡定,他们能写的正面内容才越多。”

    昨天,《京城晚报》的周六刊,又追踪报道了一下全国第一桩‘天价婚礼’在今日举行的消息。

    瞬时间,又吸引了全京城的吃瓜群众围观,业内同仁更是早早就打听到了婚礼举办地点,来这猫着。

    此刻,这群人里不仅有京城本地的记者,还有其他各城市报社派驻在京城的记者来凑全国第一桩‘天价婚礼’的热闹。

    总之,《京城晚报》已经把噱头拉满了,抬升到了全国的层次。

    为了维持高端业务的逼格,应对纸媒引流的冲击,王盛昨天做了紧急修改,严格规定了订购次数,‘金禧典藏’每月限量16单、‘铂金映像’每月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