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序幕拉开(1/2)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雨从未真正停歇过。它在这座钢铁森林上空形成了某种永恒的循环系统——时而倾盆如注,时而细雨蒙蒙,偶尔短暂地喘息片刻,旋即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洗礼。城市仿佛被装进了一个巨大的水族箱,所有光线都在雨幕中扭曲变形,霓虹灯融化在湿漉漉的街道上,如同抽象派画作中无意识的泼洒。在这片雨夜深处,有一间密室仿佛悬浮在时空之外。
房间没有明显的照明光源,唯一的光亮来自房间中央工作台上的一盏古董台灯。铜制灯身已经氧化发黑,绿色玻璃灯罩将光线过滤成一种病态的色彩,在黑暗中切割出一个椭圆形的光明孤岛。灯光边缘逐渐模糊,最终被四周的黑暗完全吞没,如同一个正在不断缩小的安全区域。
陈浩坐在这片光明的中心,面前摊开着工具:麂皮布、软毛刷、特制清洁剂,以及那个令人不寒而栗的对象——一张京剧面具。
面具是典型的“白脸”造型,底色苍白如骨,眼窝深陷形成两个黑洞,仿佛能吞噬所有光线。脸颊上有精细的红色纹路,如同血管般蜿蜒分布。嘴唇猩红,嘴角以极其精妙的弧度上扬,形成一种既非笑也非哭的诡异表情。这是京剧中的奸臣或叛徒脸谱,代表着狡诈与背叛,虚伪与残忍。
灯光下,面具表面泛着瓷器般的冷光。陈浩手持麂皮布,以近乎宗教仪式的虔诚姿态擦拭着它。他的动作缓慢而专注,布面划过光滑的表面,发出几乎听不见的摩擦声。每一寸都被仔细照料,从高耸的额头到尖锐的下颚,从凸起的颧骨到那抹令人不安的微笑。
“面具是最诚实的谎言,”他的声音低沉而平静,几乎被窗外的雨声吞没,“它从不假装自己是真实的,而是坦然宣告自己的虚假。相比之下,多少人戴着无形的面具,却声称那便是他们的真面目。”
他的手指轻抚过面具冰凉的表面,感受那细腻的纹理。这张面具远非普通的戏剧道具,而是他特意定制的精密仪器。内部嵌有微型摄像头、高灵敏度麦克风、视网膜投影显示屏以及精密的空气过滤系统。它既是伪装,也是武器;既是象征,也是工具。
工作台上除了擦拭工具,还散落着几张照片。一张是王明浩从加长轿车中出来的画面,西装革履,神情傲慢;另一张是赵鑫在机场VIP候机厅里焦虑地看表,眼神飘忽不定。这些照片已经被画上了红色的叉号,象征着一段故事的终结。
陈浩的视线转向对面的墙壁。
那里贴着一张新的资料页,占据了整面墙的中心位置。页面中央是一张中年男子的照片——***,四十五岁,宏建集团董事长,市政协委员,慈善基金会名誉会长。照片中的他站在新落成的商业大厦前剪彩,手持金剪刀,面向镜头微笑,神情自信而略带傲慢。
围绕这张核心照片的是各种信息碎片,像蜘蛛网般向四周辐射:
左侧是个人信息区:家庭住址(滨海大道88号海景庄园B栋),妻子照片(林婉,四十二岁,画廊老板),两个孩子就读学校(国际双语学校初中部),常用车辆信息(黑色迈巴赫,车牌号88888),甚至还有保姆和司机的详细资料。
右侧是商业网络图:公司架构图,主要合作伙伴,银行贷款信息,正在进行的项目清单,公司财务报表摘要。几个关键名字被红圈标注,暗示着某种不可告人的关联。
上方是日常行程路线:每周高尔夫时间,固定应酬场所,情妇住所地址(玫瑰园小区7栋902,另一个名字:苏倩,二十五岁,舞蹈演员),私人医生预约记录。
下方是数字足迹:手机通讯记录截取片断,电子邮件关键词分析,社交媒体活动模式,甚至还有智能家居设备的接入日志。
最令人不寒而栗的是右下角的医疗健康记录:近期体检报告显示轻度高血压和脂肪肝,安眠药处方记录,心理咨询师预约(每周四下午三点,诊断为焦虑症),还有一张私人诊所的账单,项目栏简单写着“镇静剂注射”。
每一条信息都像拼图的一块,逐渐构成一个完整的人生——一个光鲜亮丽,成功显赫,却也充满裂缝和暗影的人生。一个即将被介入、被打乱、被审判的人生。
陈浩放下麂皮布,拿起面具。他凝视着那空洞的眼窝,仿佛能从中看到另一个自己,或者说,那个他必须成为的自己。
“***,”他轻声念出这个名字,声音里没有任何感情色彩,“曾经的篮球队长,学生会**,校园风云人物,女生眼中的白马王子,老师心中的模范学生。”
他的手指划过墙上的资料,停留在一张老旧的照片上。那是二十年前的校园合影,***搂着张伟和王明浩的肩膀,三人对着镜头笑得阳光灿烂。照片右下角,一个模糊的身影缩在角落,低着头,仿佛试图从画面中消失。
“也是当年将李明锁在体育器材室整整一夜的人。”陈浩的声音陡然变冷,“那天晚上下雨,就像今晚一样。李明哮喘发作,急救 inhaler 被故意留在门外,差点没能活到第二天早上。”
墙上的资料中,有一张医疗记录复印件——李明,十六岁,急性哮喘发作,原因不明。日期正好是那张合影拍摄后的第二天。旁边还有一张手写纸-->>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