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张涛带队介入——诡异的共同点(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尚雅”艺术中心宴会厅的奢华灯火,并未因一场突如其来的死亡而熄灭,但它们的光芒似乎被蒙上了一层灰翳,不再璀璨,反而映照出一种纸醉金迷背后的冰冷与脆弱。现场已被警方迅速控制,原本洋溢着欢声笑语的空间,此刻被一种凝重、压抑甚至带着些许悚然的气氛所取代。红蓝闪烁的警灯透过巨大的落地窗,在天花板上投下变幻不定的光斑,无声地宣告着秩序的介入与狂欢的终结。

    宾客们大多未被允许立即离开,他们三三两两地聚集在划定的区域,脸上交织着惊魂未定、好奇以及上流社会特有的、试图在变故中维持体面的矜持与不耐。低语声如同潮汐般起伏,内容无外乎是对李婷突然倒下的猜测、对她平日为人的零星评价,以及对自己可能被卷入麻烦的担忧。空气里残留的香槟与香水味,此刻闻起来竟有几分腐败的甜腻,与犯罪现场勘察人员带来的淡淡橡胶、金属器械以及一丝消毒水的气味古怪地混合在一起。

    张涛站在洗手间门口,眉头紧锁,目光如鹰隼般扫视着这片被隔离出来的小小空间。他穿着便衣,但周身散发出的沉郁气场比任何制服都更能标识他的身份。现场取证人员正在有条不紊地工作:拍照、测量、提取可能的微量痕迹。法医初步检查后,正指挥人员将李婷的遗体小心地装入运尸袋。

    “情况怎么样?”张涛的声音低沉,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这种场合他经历得太多,但每一次直面生命的骤然消逝,尤其是以这种非正常的方式,依然会在他心底投下阴影。

    率先迎上来的现场负责人摇了摇头,表情是惯常的挫败与困惑:“张队,表面看……太‘干净’了。门锁没有暴力破坏痕迹,内部没有打斗挣扎迹象,受害者体表无任何外伤、无束缚痕迹。初步尸表检查,符合急性心源性猝死的多数特征。你看这里,”他指了指化妆台前那片昂贵的地毯,“倒下的姿势很自然,就是瞬间失去意识支撑不住的样子。”

    张涛踱进洗手间。内部装修极尽奢华,大理石台面光可鉴人,黄铜五金件反射着冷光,空气中弥漫着高级香氛和一丝极淡的、属于死亡的冰冷气息。他的视线最终落在那个巨大的、边框装饰华丽的化妆镜上。镜面完好,清晰地映照出他和他身后同事们的身影,没有任何异常。

    “监控呢?”

    “这个区域的走廊有监控,显示李婷女士独自一人进入,期间除了一名侍应生短暂经过门口(已核实,是正常送毛巾服务),再无他人接近。洗手间内部,自然是没有的。”负责人补充道,“我们也检查了通风管道和外窗,没有任何异常闯入的可能。简直就像……死神精准地掐着点,在这里和她开了个玩笑。”

    张涛没有说话。他走近那面镜子,几乎将脸贴上去,仔细观察着镜面与边框的连接处,手指轻轻拂过光滑的表面。没有任何肉眼可见的改装痕迹。灯光开关、通风口……一切看起来都无懈可击。但他心里那种不对劲的感觉,却越来越强烈。

    这种“干净”,这种毫无破绽的意外猝死,本身就像是一种精心设计的破绽。

    “技术队,重点勘察这面镜子,还有所有灯光线路、通风系统,哪怕最微小的异常都不能放过。”他下达指令,尽管内心隐约觉得,恐怕又是徒劳。

    他的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回到几周前,那个同样“干净”得令人窒息的案发现场——赵辉,猝死在家中的高级公寓里。同样是成功人士,同样是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内突然死亡,现场没有暴力痕迹,初步判断也是心脏问题。当时虽然觉得有些巧合,但赵辉本身有已知的心脏病史,压力过大诱发猝死似乎也说得通。

    可眼下,又来了一个李婷。同样的社会阶层,类似的死亡方式,同样的……毫无线索。

    一种模糊的、令人不安的“氛围”上的相似性,像幽灵一样缠绕着这两起案件。这并非证据,甚至难以言说,只是一种老刑警基于无数案例磨砺出的直觉:太过完美的意外,往往意味着最不意外的阴谋。

    市局刑警队会议室。气氛比“尚雅”现场更加沉闷。

    白板上并排贴上了赵辉和李婷的照片,下面罗列着他们的基本信息、死亡时间、地点、初步死因。技术部门的负责人正在做汇报,结果一如张涛所料。

    “李婷案发现场,镜子经过仔细拆解检查,未发现任何安装额外设备或改装痕迹。灯光控制系统正常,无短路或异常接入记录。通风系统滤网完好,未检测到常见毒物或致幻剂成分——当然,不排除某些极微量、易分解的特殊药剂可能无法检出,但这需要更专业的毒理分析,且时间过去,希望渺茫。门锁经检测,功能正常,无技术开锁或干扰痕迹。”技术警官的语气平板,带着例行公事的无奈,“总结来说,从技术层面,未发现他杀证据。所有迹象仍指向意外猝死。”

    另一名队员补充:“我们对当晚所有工作人员及部分宾客进行了初步问询,无人发现异常情况或可疑人物。派对人员复杂,流动性大-->>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