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调查方向——复仇与“伪装”(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市局刑警队会议室,空气凝重得几乎能拧出水来。烟雾不再是思考的伴生物,而更像是焦虑与挫败具象化的迷雾,在天花板下盘旋缠绕,却无法为陷入僵局的案情提供任何出路。白板上,赵辉与李婷的名字并排而立,旁边写着“意外猝死?”的巨大问号,如同无声的嘲讽。陈娟的名字、照片以及“XX中学”、“自杀案”等关键词被写在另一侧,中间用一道粗重的箭头连接,旁边是张涛写下的核心词汇:“复仇假设?”。

    会议已经持续了近两个小时。技术部门的反复核查结果再次被呈上:两个现场,从物证到痕迹,再到尸检的初步结论,依然顽固地指向无可争议的意外。没有指纹,没有DNA,没有可疑的纤维,没有入侵痕迹,没有毒理阳性反应(至少常规筛查没有)。现代刑侦学赖以建立的基础——物质交换原理,在这里似乎失效了。凶手(如果存在的话)像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幽灵,穿墙而过,实施了诅咒,然后凭空消失。

    “张队,”副队长老李掐灭了烟头,声音沉重,“你的直觉,我们都信。陈娟的案子确实有疑点,赵辉和李婷的死也太过巧合。但是,办案要讲证据。现在所有的证据,我是说所有,都告诉我们这两起就是意外!我们怎么并案?凭什么并案?就凭他们二十多年前是同学?这太牵强了!拿到检察院,会被直接打回来,甚至质疑我们的专业能力。”

    另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刑警接口道:“是啊,头儿。复仇?怎么复的仇?隔空咒杀吗?赵辉死在家里,李婷死在封闭的洗手间。我们假设是陈浩干的,他有动机,但他是怎么做到的?难道他真有通天的本事,能不留任何痕迹地引发两个人心脏骤停?这已经超出我们的认知范畴了。”

    “或许,”一位偏向技术流的队员犹豫着说,“真的是我们想多了?两起罕见的、但确实可能发生的意外,恰好发生在两个有旧怨的人身上?虽然概率极低,但并非绝对不可能。”

    会议室里弥漫着一种无力感和怀疑的情绪。张涛的“复仇假设”像是一个缺乏地基的空中楼阁,尽管看起来似乎能解释一些疑点,但却无法用任何实质性的砖块将其建造起来。面对铁证如山的“意外”结论,任何超乎常理的推测都显得苍白而冒险。

    张涛始终沉默地听着,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他没有反驳,因为他知道同事们说的都在理,都是基于证据和逻辑的正常反应。他自己也一度深陷于这种证据与直觉的巨大撕裂感中。

    直到所有的反对声音都暂时平息,所有的目光都重新聚焦到他身上时,他才缓缓抬起头,目光扫过每一张困惑而疲惫的脸。

    “大家说的,我都明白。”他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沉静力量,“证据,是我们的基石。但有时候,过于完美的证据,本身可能就是最大的破绽。赵辉和李婷的死,太‘干净’了,干净得像被精心设计过。如果我们排除了所有不可能,那么剩下的,无论多么不可思议,都必须是真相。”

    他站起身,走到白板前,用笔重重地在“复仇假设”下面划了两道线。

    “我们暂时接受这个前提:存在一个凶手,目标是复仇,对象是当年与陈娟之死密切相关的四人。那么,核心问题就变成了:他是如何做到的?”张涛的目光变得锐利,“如何在不留下任何物理痕迹的情况下,精准地引发目标死亡?”

    他停顿了一下,让问题沉入每个人的思考中。

    “我们之前的侦查方向,一直局限于寻找强行闯入、暴力胁迫、投毒、械斗等传统犯罪模式的证据。但我们一无所获。”他的语速加快,“那么,如果我们换一个思路呢?如果凶手使用的,根本就不是我们习惯寻找的那些手段呢?”

    他转身,在白板上写下了两个大字:“心理”。

    “恐惧,极致的恐惧,可以诱发心脏骤停,尤其是在目标本身可能有潜在健康隐患的情况下。”张涛继续说道,“赵辉和李婷,养尊处优,但压力巨大,谁敢保证他们的心脏绝对健康?一次精心策划的、极致的恐吓,或许就足够了。”

    会议室里鸦雀无声,众人被这个思路吸引,但又觉得匪夷所思。

    “但是,张队,”老李皱眉,“如何实施恐吓?赵辉死在家里,门窗完好;李婷死在派对洗手间,期间无人进入。难道凶手能隔空制造恐怖幻象?”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