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城市学院夺命飘(三)(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林砚的生活也恢复了平静。她不再被 “夺命飘写” 的恐惧困扰,而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学习和生活上。她加入了学校的新闻社团,参与了很多校园新闻的报道,用自己的笔记录着校园里的点点滴滴,传递着正能量。

    苏晓和其他室友也为林砚感到骄傲,她们经常一起去图书馆看书、去食堂吃饭、去校园里散步。有时候,她们路过校史展览馆,还会进去看看 307 教室,回忆起那段惊心动魄的经历。

    有一天,林砚在图书馆看书,遇到了档案馆的那位老奶奶。老奶奶看到她,笑着走了过来:“林砚同学,听说你帮那个叫沈清的女学生讨回了公道,真是个勇敢的孩子。”

    “奶奶,这是我应该做的。” 林砚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当年的事,我知道一些,可我那时候人微言轻,帮不上什么忙。现在好了,真相大白了,沈清也能安息了。” 老奶奶叹了口气,“谢谢你,让这个被遗忘的故事,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的结局。”

    林砚看着老奶奶,心里很感动。她知道,这件事的圆满解决,不仅仅是她一个人的努力,还有很多人的支持和帮助 —— 警察的尽职尽责、学校的重视、同学们的鼓励,还有沈清自己留下的证据和怨念,都在推动着正义的到来。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间,林砚就到了毕业的时候。在毕业典礼上,林砚作为优秀毕业生代表发言。她没有讲太多华丽的辞藻,而是分享了自己追查 “夺命飘写” 真相、帮助沈清沉冤得雪的故事。

    “…… 在追查真相的过程中,我害怕过、退缩过,可每当我想起沈清在日记里写下的绝望和希望,我就告诉自己,不能放弃。因为我知道,真相和正义,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追求的东西。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只要我们坚持下去,正义就一定会到来。”

    林砚的发言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很多老师和学生都被她的故事感动,也被她的勇敢和坚持所鼓舞。

    毕业后,林砚成为了一名记者。她始终记得自己在毕业典礼上说过的话,用自己的笔揭露真相、传递正义,报道了很多有影响力的新闻,帮助了很多需要帮助的人。

    有时候,她会回到城市学院,看看校史展览馆里的 307 教室,看看沈清的日记。每次看到那些熟悉的字迹和照片,她都会想起那段难忘的经历,想起那个在旧教里徘徊了快四十年的灵魂。

    她知道,“夺命飘写” 的故事已经成为了城市学院的一段历史,一段警示后人的历史。而她,也会带着这段经历,继续在追求真相和正义的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

    毕业三年后,林砚已是本地知名报社的深度调查记者。她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和不畏艰难的精神,报道了多起推动社会进步的新闻事件,在业内小有名气。这天,她接到一个匿名线索,电话那头的声音带着几分颤抖:“林记者,你还记得城市学院的‘夺命飘写’吗?旧教…… 旧教又出事了。”

    林砚的心猛地一沉。自***伏法、旧教改造成校史展览馆后,“夺命飘写” 的传说便渐渐被人淡忘,怎么会突然又出事?她追问详情,对方却只留下一句 “新的飘写,在展览馆的墙壁上”,便匆匆挂了电话。

    第二天一早,林砚驱车前往城市学院。熟悉的石拱门依旧矗立,只是门前的梧桐树枝繁叶茂,比三年前粗壮了不少。她径直走向校史展览馆 —— 曾经的旧教。展览馆外,几名保安正围着墙壁议论纷纷,神色紧张。

    林砚挤上前,只见展览馆西侧的墙壁上,赫然出现几行红色字迹,像是用鲜血写成,歪歪扭扭却格外刺眼:“还我公道,下一个就是你”。这字迹的风格,竟与当年沈清留下的 “飘写” 有几分相似。

    “林记者?” 一个熟悉的声音传来。林砚回头,看到了当年档案馆的老奶奶。如今老奶奶已退休,偶尔会来展览馆帮忙整理资料。“您怎么来了?” 林砚问道。

    “听说这里又出现了飘写,我放心不下,就过来看看。” 老奶奶叹了口气,“当年沈清的事好不容易平息,怎么又出这种事?”

    林砚仔细观察着墙上的字迹,发现字迹还未完全干透,应该是昨晚留下的。她又绕着展览馆走了一圈,注意到展览馆后门的锁有被撬动过的痕迹。难道是有人故意为之,模仿当年的 “夺命飘写” 制造恐慌?

    她找到学校的负责人,负责人是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人,姓王。王主任满脸愁容:“林记者,这事要是传出去,会影响学校的声誉啊。我们已经安排人清理字迹了,也加强了安保。”

    “王主任,这事不能简单地清理和加强安保就完事。” 林砚严肃地说,“当年‘夺命飘写’的背后藏着沈清的冤屈,这次的飘写说不定也有隐情。我希望学校能配合我调查,找出真相。”

    王主任犹豫了一下,最终点了点头:“好吧,我们会配合你。但你一定要尽快查明真相,别让事情闹大。”

    林砚首先调取了展览馆周边的监控录像。昨晚凌晨两点左右,一个穿着黑色连帽衫的人影出现在展览馆后门,用工具撬开了门锁,进入展览馆后不久,又从后门出来,在西侧墙壁上写下了红色字迹,然后迅速消失在夜色中。由于光线昏暗,监控录像无法看清此人的面容。

    她又询问了昨晚值班的保安。保安说,昨晚他在巡逻时,曾听到展览馆内有轻微的响动,但以为是风吹动展品发出的声音,就没在意。现在想来,那响动很可能就是撬锁的声音。

    林砚回到报社,开始梳理线索。模仿 “夺命飘写” 制造恐慌,凶手的目的是什么?是单纯的恶作剧,还是与当年的事件有关,想掩盖什么秘密,或者是有新的冤屈需要伸张?

    她想起当年沈清的日记里提到,***在学校里很有威望,会不会还有其他受害者?或者,***当年还有同伙,如今想为他报仇,故意制造事端?

    为了找到更多线索,林砚决定再次走访当年了解沈清事件的人。她首先想到了苏晓。苏晓毕业后留在了本地,成为了一名小学老师。两人约在一家咖啡馆见面。

    “你说旧教又出现飘写了?” 苏晓听到消息后,满脸震惊,“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难道还有人没被揪出来?”

    “目前还不清楚。” 林砚说,“我想问问你,当年你表哥有没有跟你提过,***在学校里还有没有其他不当行为,或者有没有其他受害者?”

    苏晓皱着眉回忆了一会儿:“我表哥好像提过一句,说当年学校里有传言,除了沈清,还有一个女学生也和***走得很近,后来那个女学生突然转学了,不知道是不是也受到了伤害。但具体是谁,我表哥也不清楚。”

    这个线索让林砚眼前一亮。如果真有其他受害者,那么这次的飘写很可能与这位受害者有关。她决定顺着这条线索继续调查,找到这位神秘的转学女学生。

    林砚再次来到城市学院,这次她直接去了校史展览馆的资料室。资料室里保存着学校历年的学生档案,她希望能从中找到那位神秘转学生的信息。

    在资料室管理员的帮助下,林砚查阅了 1986 年前后的学生转学记录。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终于在 1986 年 9 月的转学记录里,找到了一个名叫 “赵雅” 的女生。赵雅是中文系 1985 级的学生,和沈清同级,1986 年 9 月办理了转学手续,转学理由是 “家庭原因”。

    “赵雅……” 林砚默念着这个名字,心里充满了疑问。1986 年 9 月,正是沈清自杀后不久,赵雅在这个时候转学,真的是因为家庭原因,还是另有隐情?

    她查阅了赵雅的档案,档案里只有她的基本信息和成绩记录,没有更多有价值的线索。档案上显示,赵雅的籍贯是邻市的一个小县城。林砚决定,去赵雅的籍贯地寻找她的下落。

    周末,林砚驱车前往邻市的小县城。县城不大,她根据档案上的地址,找到了赵雅当年居住的小区。小区已经有些老旧,林砚挨家挨户地打听,终于有一位老人告诉她,赵雅家早就搬走了,好像搬到了市区,但具体地址不清楚。

    林砚没有放弃,她又去了县城的派出所,希望能通过户籍系统找到赵雅的最新地址。派出所的民警在查阅后告诉她,赵雅在 2000 年左右将户口迁到了本市的一个小区,但具体门牌号需要进一步核实。

    回到本市后,林砚根据民警提供的小区地址,找到了那个小区。小区环境不错,林砚在小区里打听赵雅的下落,一位热心的阿姨告诉她,赵雅就住在 3 号楼 2 单元 501 室,而且赵雅现在是一名医生,在市第一医院工作。

    林砚兴奋不已,她立刻前往市第一医院。在医院的导诊台,她询问了赵雅的科室,得知赵雅在妇产科工作。林砚来到妇产科,看到一位穿着白大褂、气质优雅的中年女性正在给病人看病,她猜想这就是赵雅。

    等赵雅看完病,林砚走上前:“赵医生,您好,我是报社的记者林砚,想跟您聊聊当年在城市学院的事。”

    赵雅听到 “城市学院” 四个字,脸色瞬间变了,眼神里闪过一丝慌乱:“我不认识你,也没什么好聊的。” 说完,她转身就想走。

    “赵医生,我知道您当年突然转学肯定有原因,也知道您可能和***的事有关。” 林砚急忙说道,“现在城市学院又出现了‘飘写’,我怀疑和当年的事有关,希望您能告诉我真相,帮助我查明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