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热搜预知的学术反击(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灯光,说反光问题挺严重的……”

    与此同时,一条新词条悄悄冒头:#顾晚舟古堡拍摄竟有科学依据#。

    虽然还在50名开外,但趋势箭头已经朝上。

    陆砚之喝了口凉透的咖啡,靠进椅背,手指无意识转着钢笔。

    他知道,真正的反击不是骂回去,而是让对手发现自己连吵架的资格都没有。

    就像你拿着菜刀冲上来,人家掏出来的是激光制导导弹。

    ——不是打你,是根本不跟你在一个维度。

    ---

    清晨六点零三分,阳光刚爬上写字楼玻璃幕墙。

    一家名为“影视科技前沿”的公众号推送文章:《当顾晚舟砸钱时,她在推动一场行业革命》。

    文中引用陆砚之那篇“伪论文”核心结论,配图是古堡内景与数据对比表,标题赫然写着:“声学效果提升40%”“安全系数增加3倍”“演员心理代入感提高57%”。

    十分钟内,转发破万。

    有剧组技术人员留言:“我们上周就因为绿幕反光导致动作捕捉失败,导演差点背锅,这数据太真实了。”

    某电影学院教授转发并点评:“这才是工业化思维,不是所有投入都叫‘浪费’。”

    文化记者跟进报道,《新京报·文娱》发布短评:“比起抠图五毛特效,我们更需要这样的‘奢侈’。”

    舆论风向肉眼可见地扭转。

    #顾晚舟推动行业升级#冲上热搜第三,阅读量三小时破八亿。

    而最初的负面话题,已被挤出前十。

    小唐冲进办公室,手里举着平板:“哥!爆了!好几家媒体都在问能不能采访你这位‘幕后学术顾问’!”

    陆砚之正眯着眼打盹,听见动静睁了睁眼,懒洋洋道:“拒了。”

    “为啥啊?这波你不火我都替你觉得亏。”

    “火了谁写下一波通稿?”他坐直身子,揉了把脸,“而且——”

    他点开微博,找到最早发起黑词条的那个营销号,转发其原文,只回了一句:

    “建议贵司先补考《基础物理学》,再来谈‘资源浪费’。”

    评论瞬间炸锅。

    有人扒出该账号曾为赵氏资本旗下项目刷量,关联水军超两千个。

    陆砚之冷笑一声,关闭页面。

    这时,邮箱“叮”地一声。

    新邮件到来,发件人未知,标题写着:“下次预知,试试这个方向”。

    他盯着那行字看了两秒,随手拖进粉碎程序。

    小唐凑过来看了一眼:“又来?这都第几封了?”

    “不重要。”陆砚之活动了下手腕,“重要的是,咱们的论文——哦不,通稿,已经被知乎大V搬运成‘娱乐圈最硬核公关文案’了。”

    他打开链接,看到底下热评第一写着:“我以为我在看热搜,结果是在听公开课。”

    正笑着,手机震了一下。

    微信弹出条消息,来自顾晚舟。

    没有文字。

    只有一张图。

    画面里,她依旧裹着羽绒服,坐在古堡大厅角落的懒人沙发上,左手举着薯片,右手拿着签字笔,在合同上龙飞凤舞地画圈。

    背景是工作人员忙碌穿梭的身影,铠甲反着冷光,火盆噼啪作响。

    照片角落的时间戳显示:早上五点四十八分。

    陆砚之看着看着,嘴角翘了翘。

    他回了个表情包:一只戴眼镜的猫推了推镜框,配文“知识就是力量”。

    然后关掉聊天窗口,重新打开文档。

    在《增益》论文末尾,新增一行小字备注:

    “本文所有数据均基于真实场景采集,如有雷同,纯属行业进步。”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