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科技管理的双轮驱动—专利与奖励(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九月的江城科技大学,香樟树影斑驳地洒在科发院大楼前。45 岁的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李建军攥着刚打印好的《项目结题报告》,脚步有些急促,他牵头的 “智能液压控制系统研发” 项目刚走完结题流程,可心里却悬着两块石头:一是项目产出的技术还没申请专利,二是去年就听说的 “评教授需两项核心成果” 的新政策,自己至今还差关键筹码。

    “李老师,你这项目要是不抓紧报专利,可就亏大了!” 科发院专利成果管理科的王芳老师刚放下电话,抬头就看见站在门口的李建军,连忙起身递过一杯水。这位在科发院干了 12 年的 “老法师”,手里攥着全校近十年的专利申报数据,“去年机械学院评教授的 3 个人里,有 2 个是靠 3 项以上授权专利 + 1 项省科技奖才过的,你这项目技术指标这么好,可别在‘硬指标’上栽跟头。”

    李建军皱着眉头,手指摩挲着报告的封皮,心中充满了无奈和焦虑。他深深地叹了口气,说道:“我其实也很想申报专利,但是这个流程实在是太复杂了,我都不知道该从哪里开始下手。而且团队里的研究生小张还指望着这个项目成果能够保研呢,如果发明人排序出了问题,耽误了孩子的前途,那可怎么办啊?”

    王芳微笑着看着李建军,似乎对他的担忧早有预料。她轻轻地将一叠厚厚的《专利申报指南》推到了李建军的面前,说道:“你所遇到的这些问题啊,恰好是我们大学科技管理中最核心的部分呢。专利和奖励就像是科研成果的两条腿,缺少了任何一条,都难以走得长远。今天呢,我就来跟你详细地讲讲,从专利申报到奖励申报,再到这两件事情如何相互协助,保证让你听得明明白白。”

    一、专利申报:科研成果的 “保护伞” 与 “硬通货”

    “首先呢,咱们来谈谈专利申报这个事儿。你可千万别小瞧它,觉得这只是‘结题后的附加题’哦!实际上,它可是贯穿整个项目周期的‘必答题’呢!”王芳一边说着,一边翻开了专利申报指南,然后用手指着扉页上那醒目的红色印章,继续说道,“你看,咱们学校去年出台的《教师职称评审量化标准》里可是写得清清楚楚的哦:如果想要从副教授晋升为教授,至少需要有 1 项发明专利(而且得是第一发明人哦),或者是 3 项实用新型专利(同样也得是第一发明人)。不仅如此呢,如果专利的转化率能够超过 30%,那还能额外加分呢!这可都是实实在在的好处啊!”

    王芳稍微停顿了一下,接着又说:“而且呀,在项目立项的时候,评审专家们第一眼关注的就是‘预期专利产出’。要是到了结题的时候,‘实际专利数’没有达到标准,那这个项目可就算是‘基本合格’啦,这可会影响到下次申报的资格哦!所以说,专利申报可不是一件可有可无的事情,大家一定要重视起来呀!”

    李建军突然想起 2021年的教训:当时他搞的 “小型农机节能装置” 项目,明明技术比同行先进,可因为没及时报专利,结题时只拿了 “合格”,次年申报省重点项目直接被刷,评审意见里写着 “成果保护不足,缺乏市场竞争力证明”。

    “那我这项目现在报专利还来得及吗?” 李建军往前凑了凑。

    “来得及,但得按流程来。” 王芳打开电脑里的 “专利申报流程图”,“第一步先做‘查新’,你去图书馆的查新中心,让他们查国内外有没有类似的技术已经申请专利了,去年材料学院的张老师,就是因为没查新,报了个和日本企业 2018 年专利重复的技术,白浪费半年时间。”

    她稍稍停顿了一下,然后像是想起了什么重要的事情一般,迅速拿起桌上的笔,在面前的纸张上龙飞凤舞地画起了一个流程图。

    “你看啊,”她指着纸上的流程图,详细地解释道,“首先,在查新通过之后,接下来要做的就是撰写‘专利申请书’。这其中有一个非常关键的部分,那就是‘权利要求书’,一定要写好哦!”

    她稍稍加重了语气,接着说道:“就像去年你们学院的赵老师,他在写权利要求书的时候,把范围写得太窄了,只保护了‘用不锈钢材质的阀芯’这一种情况。结果呢,人家企业很聪明啊,稍微改动一下,换成了铜材质的阀芯,这样一来,就完全不算是侵权啦!”

    说到这里,她无奈地摇了摇头,“后来赵老师发现问题后,赶紧去找专利代理机构修改,这一改,可就花了整整三个月的时间呢!所以啊,我建议你直接找咱们学校合作的‘经纬专利事务所’,他们对高校的技术比较熟悉,肯定能帮你把保护范围扩大到‘所有金属材质的阀芯’,这样就万无一失啦!而且啊,他们还能帮你答复知识产权局的‘审查意见’,省得你自己费心。”

    说到“发明人排序”,李建军的眉头紧紧地皱了起来,他不禁喃喃自语道:“我这项目里,小张可是做了大部分的实验数据啊,而且还有两个青年教师也参与了方案设计,这排序到底该怎么定呢?”

    一旁的王芳见状,连忙解释道:“李老师,你别太纠结了。这第一发明人可是非常重要的,它可是评职称、报奖励的‘硬凭证’呢。”

    李建军点了点头,表示自己明白。

    王芳接着说:“根据《专利法》和学校的规定,第一发明人必须是对技术贡献最大的人。你作为项目负责人,主导了整个项目的设计,所以毫无疑问,你肯定是第一发明人啦。”

    听到这里,李建军的眉头稍微舒展了一些。

    王芳继续说道:“至于小张嘛,他做了实验验证工作,这个贡献也不小,可以当第二发明人。这对他保研来说已经足够了,你知道吗?去年保研的学生里,如果有第二发明人专利的话,在面试的时候可是直接加了 5 分呢!”

    李建军露出了惊讶的表情,他没想到第二发明人的专利竟然能有这么大的作用。

    王芳笑了笑,说:“所以啊,小张当第二发明人,对他来说是个很不错的结果。至于那两个青年教师,他们可以排在第三和第四。这样一来,以后他们评讲师的时候,有个参与专利也能加分呢。”

    她还特意提醒:“等专利授权后,要是能转让出去,所有发明人都有分红权。去年自动化学院的一个专利,转让给本地的华科智能公司,拿了 50 万转让费,第一发明人分了 20 万,第二到第四发明人各分了 5 万,这不仅是钱,更是‘成果转化能力’的证明,评职称时比单纯的论文管用多了。”

    李建军听得频频点头,当即就给小张打了电话:“你明天跟我去查新中心,咱们这专利得抓紧报,对你保研、我评职称都好!” 电话那头,小张的声音透着兴奋:“谢谢李老师!我之前还担心保研没竞争力,有了这专利,我心里就有底了!”

    接下来的一个月,李建军的团队忙得脚不沾地:查新中心出具了 “未见相同或相似专利” 的报告,专利事务所帮他们修改了 3 版权利要求书,王芳还协调学校财务,先垫付了 3800 元的专利申请费(学校规定,授权专利的申请费能报销 80%)。10 月底,他们的 “智能液压控制系统” 终于提交了发明专利申请,国家知识产权局发来了《受理通知书》。

    “这下第一步算走完了。” 王芳拿着通知书,对李建军说,“但你别以为这就结束了,明年项目结题满 1 年,咱们还得报科技奖励,到时候这专利可就是‘敲门砖’。”

    二、科技奖励:科研成果的 “试金石” 与 “晋升梯”

    时间转眼到了次年 11 月,李建军刚上完课,就收到了王芳的微信:“李老师,你去年结题的项目该报省科技奖了,材料我都帮你整理得差不多了,明天来科技处一趟。”

    “科技奖励还得专门报?我还以为专利授权了就够了呢。” 李建军赶到科技处时,王芳正对着一摞申报材料忙碌。

    “差远了!”王芳一脸严肃地指着桌上的《省科技奖励申报指南》说道,仿佛那本指南是她的“圣经”一般。

    她接着解释道:“专利和奖励虽然都与科研成果有关,但它们的本质却截然不同。专利更侧重于对成果的保护,就好比你辛辛苦苦种了一亩好麦子,专利就是给这亩麦子围上一道坚固的栅栏,防止别人未经授权就擅自使用你的成果。而奖励则是对成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