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科技管理中跨越边界的交友之道(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省科技厅某处茶歇室的咖啡机还在嗡嗡作响,孙伟指尖敲了敲摊开的《2018 年度省级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申报指南》,目光落在 “智能光电技术” 那栏,抬头看向我时,眼底带着熟悉的精准:“你们学校的智能光电实验室,这次申报得把去年和锐科光电合作的那条生产线数据放进去,政策刚调整,产学研转化的‘落地率’权重提了 15%,这数据能帮你们卡在评审的‘优’档里。”

    他说话时,指腹还在指南上画了道弧线,那是科技厅干部特有的习惯,总在政策条文里找 “最优解”。我接过指南,指尖触到纸页上他提前用红笔圈出的 “优先支持领域”,忽然想起这十年间,无数次这样的 “及时提醒”,早已成了我在高校科技管理工作里最靠谱的 “信息雷达”。而每当孙伟需要高校的 “实战案例” 或是专家资源时,我也总能第一时间协调出多媒体教室,或是把领域内最懂政策的张教授的日程表发给他。在科技管理这盘需要 “跨部门、跨领域” 协作的棋里,我和孙伟的关系,早已不是简单的 “工作伙伴”,而是能彼此托底的挚友,这背后,藏着科技管理工作的本质:政策落地要靠 “接地气” 的资源,而资源流动,终究要靠 “走心” 的关系。

    一、打破层级的交友哲学:科技管理里的 “平等共生”

    第一次见到孙伟,是在 2013年省科技厅与高校的合作论坛上。那天他坐在**台右侧,穿一件浅灰色衬衫,袖口卷到小臂,和其他正襟危坐的官员不同,每当高校代表汇报到 “成果转化” 环节,他手里的钢笔就没停过,后来我才知道,他笔记本上记的不只是要点,还有 “某高校的传感器项目没提市场反馈”“某实验室的转化周期过长,可能需要政策引导” 这类 “细节批注”。

    论坛散场时,我抱着一摞自己整理的《高校产学研合作案例集》追上他。那本案例集里,每一页都贴着便签:“2013 年智能光电实验室与某企业合作项目:技术转化周期 6 个月,量产后面向新能源汽车领域,首年销售额 1200 万”“2012 年生物医学工程团队与三甲医院合作:研发的微创器械获 CFDA 认证,临床应用率提升 30%”。我当时没多想,只是觉得,科技厅的人要制定政策,总得知道高校 “真实能做什么”,而不是对着空泛的 “成果” 拍板。

    孙伟接过案例集时,指尖顿了顿,翻到 “智能光电” 那页,抬头看我的眼神里多了点惊讶:“你们连企业的售后反馈都记了?” 那天我们在会场外的走廊聊了半小时,他说自己刚调去科技厅项目管理处,正愁缺 “接地气” 的案例来完善新的《产学研扶持政策》;我说学校的实验室总怕 “埋头搞研发,最后与政策不沾边”,急需有人点拨 “政策要什么”。现在想来,那半小时的对话,其实就是科技管理工作里最核心的 “供需对接”,而我们的友谊,就从这份 “彼此需要” 的平等开始。

    后来我才知道,这种 “互相需要”,恰好暗合了社交心理学里的 “互惠吸引律”。但在科技管理这个讲究 “专业对等” 的领域里,“互惠” 从来不是简单的 “你帮我办事,我给你好处”,而是 “你提供专业价值,我反馈资源支持”。

    记得 2016 年,省科技厅要修订《重点实验室评估标准》,孙伟找到我,说原来的标准里 “成果转化” 只看论文和专利,忽略了 “产业化实际效益”,想找几个高校实验室做 “试点评估”。我立刻协调了智能光电、生物医学工程等 3 个重点实验室,把近三年的 “专利转化数量、合作企业营收增长、解决行业痛点案例” 整理成表格,甚至带着孙伟的团队去企业生产线实地考察 ,企业老板拉着孙伟说:“要是早按这个标准评,我们和高校的合作早就敢加大投入了!” 后来新的评估标准出台,“产业化效益” 占比提到了 40%,我们学校的实验室也因为 “数据扎实”,当年就拿到了 200 万的专项经费。

    而孙伟给我的帮助,也从来不是 “特殊照顾”,而是 “精准指路”。2018 年,学校想申报 “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我初稿写了 30 页,满是 “搭建平台、组织活动” 的空泛表述。孙伟看了之后,直接划掉大半:“政策要的是‘成效’,不是‘动作’,你得写清楚,你们这三年帮多少家企业转化了技术?带动多少就业?比如去年帮郊区那家小型机械企业改了生产线,产值从 500 万涨到 1800 万,这个数据比‘组织 10 场对接会’管用 10 倍。” 我按他的建议修改后,材料一次通过,机构获批时,负责评审的专家说:“这份材料最懂政策的‘痛点’。”

    最让我觉得珍贵的,是我们之间 “不卑不亢” 的专业姿态,这和传统职场里的 “攀附式社交” 完全不同。有一次省级项目评审会,我们学校申报的 “智能检测系统” 项目,孙伟作为评审组长,提出 “系统的抗干扰能力需要补充实验数据”。当时我身边的年轻老师都劝我 “别反驳,顺着说就行”,但我知道,要是为了过审隐瞒技术短板,后续项目落地只会出问题。我当场拿出实验室的测试报告,指着数据说:“孙处,我们在 - 20℃到 60℃的环境下做了 200 次抗干扰测试,通过率 98%,只是材料里没附完整报告,现在可以补。” 孙伟接过报告,翻了两页,抬头对其他评审说:“这个数据够扎实,补完报告就能过。” 散会后他拍了拍我的肩:“要是你刚才顺着我走,我反而会觉得你们不专业,在科技管理里,‘真东西’比‘面子’重要。”

    就像《格局越大人生越幸运》里写的:“真正的人脉建立在平等的价值交换之上,而非单方面的索取。” 在科技管理这个领域,“平等” 从来不是职位对等,而是专业对等 —— 我用高校的 “实战成果” 帮他完善政策,他用政策的 “精准解读” 帮我推动工作,这种互相需要里,没有谁高谁低,只有 “彼此成就”。

    二、资源网络的构建艺术:科技管理里的 “闭环共生”

    孙伟的办公室墙上,挂着一幅 1.2 米宽的 “人脉地图”,是他自己用木板钉的,上面贴满了彩钉。每次去他办公室,我总爱站在地图前看,红钉是全省高校的重点实验室,比如我所在学校的智能光电实验室(他特意标了 “转化能力强”),还有江城科技大学的材料科学实验室、江城大学的人工智能实验室;蓝钉是科技型企业,比如做新能源的锐科光电、做医疗设备的康泰医疗;黄钉是政府相关部门,比如科技厅的成果转化处、财政厅的科研经费管理处、发改委的高新技术产业处。

    “每次有新政策,我都先在这张图上‘走一遍’,看怎么把红、蓝、黄串起来。” 有次孙伟指着地图上的一个交叉点说,“比如去年推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计划’,我先找蓝钉里的小企业,问他们缺什么技术;再找红钉的实验室,看谁能提供;最后找黄钉的财政厅,申请‘技术服务补贴’,你看,这样一串,政策就落地了。”

    而我,更像是他这张 “地图” 里的 “红色枢纽”,帮他把高校的 “学术资源” 转化成 “可落地的资源”。有次孙伟说,某市科技局想找专家给当地的 10 家纺织企业做 “数字化转型” 评估,问我能不能帮忙联系。我没直接说 “可以”,而是先问清企业的需求:有的缺智能分拣技术,有的缺能耗监测系统。然后我整理了一份 “专家清单”,不仅写了姓名、单位,还标注了 “研究方向(智能纺织装备 / 工业互联网)”“过往服务案例(帮荆门某纺织厂降本 15%)”“每周可出差时间(周三、周四)”。孙伟拿到清单时,笑着说:“你这比我找的中介还专业,我不用再花时间核对专家能不能对接,直接就能安排。”

    后来那次评估很成功,有 3 家企业直接和我们学校的纺织工程实验室签了合**议,其中一家企业的数字化生产线投产后,年产值翻了一倍。孙伟特意打电话给我:“你提供的专家‘精准度’太重要了,要是随便找个搞人工智能的专家,不懂纺织行业,反而帮倒忙。” 这其实就是科技管理里的 “资源匹配” 核心:不是有资源就行,而是要 “对的资源” 配 “对的需求”。

    随着合作越来越深,我们的关系也从 “工作对接” 延伸到了 “私人互助”,而这种互助,又反过来加固了工作里的信任。2019 年,孙伟的同事老李有个孩子,高考后想报考我们学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又怕分数不够,想找老师了解 “自主招生政策”。孙伟找到我时,还特意说:“你别为难,要是不符合政策,我就跟老李说清楚。” 我先查了孩子的模考成绩,比往年自主招生线高 10 分,又联系了电子信息工程系的王主任,安排了一场线上咨询会,王主任不仅讲了自主招生的流程,还根据孩子的兴趣,推荐了 “嵌入式系统” 方向的选修课。后来孩子顺利通过自主招生,老李特意请我们吃饭,在席间说:“本来以为高校的老师都‘高冷’,没想到这么接地气。”

    而我需要帮忙时,孙伟也从来不含糊。2020年,我们学校想申报 “国家大学科技园”,材料里需要 “地方政府支持证明”,但当时市里的科技局对 “园区入驻企业数量” 有疑问,迟迟不肯盖章。我找孙伟时,他正在外地出差,却立刻给市科技局的刘局长打了电话:“他们学校的科技园里,有 7 家企业是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还有 3 个项目是省重点研发计划,这些都是实打实的,你们可以去实地看,别卡流程。” 后来市科技局的人来考察,孙伟还特意抽时间赶回来,陪着一起看园区,帮着解释 “大学科技园对区域创新的带动作用”。最后证明顺利盖章,科技园成功获批时,学校的领导说:“要是没有孙处帮着沟通,这事儿至少得拖三个月。”

    社会网络理论里说,“强连接” 比 “弱连接” 更能带来稳定的资源闭环,因为 “强连接” 里有频繁的互动和多维度的信任。我和孙伟的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