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四章 大结局(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嘉靖帝的鬓发,也吹散了这位遗言。

    这位自认为将臣民玩弄于鼓掌之间的天子,带着人生中最大的也是最后一个疑问,合上了眼睛。

    “送陛下!”

    海玥送别这位大明天子,并无丝毫悲痛,眼神中则有感慨。

    不能只看后面的堕落岁月,综合其人生,嘉靖已经算是诸多天子里面,有所作为的一位。

    后面的隆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

    逆天之处更多。

    所以……

    没有皇帝,对天下人很重要。

    但很可惜,还不现实。

    后世有人觉得,大明很多皇帝不务正业,长年不上朝,但朝堂依旧运转,因为有着完备的官僚体制。

    这方面同英国的君主立宪制颇为相似,而明朝有内阁,君主立宪制也有内阁,可以将权力下放。

    由此十分可惜,大明错失了走君主立宪制的道路,不然的话,不至于被昏君把持朝政,先是被蛮夷入侵,改朝换代,后又闭关锁国,被西方列强蹂躏,签署了种种不平等条约。

    海玥却很清楚,集权逐渐抵达巅峰的大明,根本走不了君主立宪制。

    就不说东西方地理文化的不同,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其实根本不适合大一统思路的中原王朝;

    也别提君主立宪最根本的阶层在资产阶级上,资产阶级又与农耕社会有着结构性的矛盾;

    就讲用宪法牵制皇权,干预朝政,就是闻所未闻的思想。

    一旦有人提出来,会成为公敌。

    且是上下各个阶层的敌人。

    甚至底层老百姓都不答应。

    天下只会大乱,最后一番动荡后,再选出新的皇帝。

    所以永远不要想着,把一个西方的制度拿来,模仿复制,就能强国强民。

    但同样的。

    如明清这种极端的君主专制政体,收天下之权以归一人,道路也即将走不通了。

    因为世界在变化。

    大航海时代的开启,佛郎机商船的侵略,其实就是一记小小的警钟,西方正在飞速地发展。

    而封建集权制的未来,就注定了除非个个皇帝都是穿越者,且是那种点满技能,还能顾念天下苍生的英豪,不然的话,一代强二代强,到了三代四代,必然会开回头车。

    因为统治者的路线,就是要弱民,乃至弱国,这样皇位才能坐得安稳。

    一切的一切,势必以统治的稳固为核心。

    所以一向领先同时期的东方王朝,在未来东西方的交锋中,沦入任列强欺凌的悲惨境地,有一个关键原因,就是极端的君主专制,确实在时代的浪潮下被淘汰了。

    当看清楚这些。

    海玥的思路就很清晰了。

    他要改变制度,但并不是从一个极端直接走向另一个极端,而是根据当时代规划出适合的路线。

    如开明专制。

    这是十八世纪下半叶,封建专制君主执行的一种政策,简单概括成一句话,就是“明君必须施仁政”。

    在绝对君主制下,君主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统治整个国家,哪怕是不合理的命令,也能得到贯彻。

    但是在开明专制制度下,国民只服从合理的、符合绝大多数群体利益的政令,而对于君主一时喜恶的命令,则不予接受和服从。

    现在的改制要循序渐进。

    将这些改变,融入到嘉靖革新里面。

    所以找准机会,海玥就带领群臣,打破一个皇权不可战胜的禁锢思想。

    为的并不是简单地把至高无上的权力,从一位抓得最牢的皇帝手里夺过来,那只是权臣的路线。

    而是要给予臣民敢于反抗的初心。

    如果能走出这一步,或许能成功遏制住皇权肆无忌惮的集中,经过数十年的努力,再看国家未来的走向,或许到那个时期,有了更合适的改制土壤。

    当然,更有可能是一时功成,未来前功尽弃。

    可即便如此,也无悔来到这个时代走一遭。

    至少他努力过。

    而如今的局势,却比起设想中要好的太多。

    公元1546年,明嘉靖二十五年十二月十四日,嘉靖帝朱厚熜驾崩。

    嘉靖第三子,太子朱载垣继位,改元景和。

    从这一刻起,正式揭开了长达四十六年的景熙大改革的序幕。

    两朝首辅海玥,对于整个大明的改革,正是嘉靖始终未明的答案——

    带上一群昔日并肩,前路同行的伙伴!

    从根上改变这个世界!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