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2 校园计划的启动(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主控屏右上角那条【检测到未知协议握手请求】的消息还悬在界面上,频率稳定得如同呼吸。每十一秒一次,空载信号,携带微量噪声,像某种试探性的敲门声。

    陈帆盯着那行提示,手指在桌沿轻轻划过一道弧线。他没有下令追踪,也没有切断端口。过了将近两分钟,他才开口:“我们能挡住一台机器的攻击,但挡不住十年。”

    周婷抬头看了他一眼,指尖停在键盘上方。她没说话,只是把刚才生成的量子认证白皮书重新调了出来,翻到了最后一页——那里记录着整个系统的脆弱点清单:低温维持成本高、量子比特存活时间短、接口协议兼容性差……每一项都意味着人力依赖。

    “现在招人?”李航皱眉,“外面那些猎头盯着我们的人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这时候带新人进来,万一被挖走,反倒打乱节奏。”

    “那就别招。”陈帆说,“去培养。”

    他拨通了母校信息学院的专线。电话接通后,他只说了两句:第一句是申请共建一个联合实验室,第二句是希望下周就能划出机房资源,接入测试网络。

    对方几乎没有犹豫。

    挂断电话后,李航仍有些迟疑:“真要把系统模块放出去?哪怕只是非核心部分?”

    “不是放出去。”周婷忽然插话,“是让它长出来。”

    她说这话时正看着终端里刚归档的学生名单。第一批报名的是二十一名大三学生,专业涵盖计算机、金融工程和信息安全。他们提交的申请材料里附带了一份初步方案,内容五花八门,从数据压缩优化到密钥轮换机制都有涉及。

    “让他们试试。”陈帆打开能力映射模型界面,“用过去二十年的成长轨迹做基准,看看哪些人值得投入。”

    系统开始运行。输入的是学生提交的技术文档,输出的是一张动态演化图谱。每一个节点代表一种思维模式,连线强度反映逻辑严密性和创新跨度。几分钟后,三份方案被自动标红。

    第一份来自一个主修数据库管理的学生,提出用行为日志的时间序列聚类方法,将服务器负载降低百分之十七。虽然算法不算复杂,但思路清晰,落地性强。

    第二份设计了一种轻量级密钥轮换机制,能在不影响响应速度的前提下,提升短期会话的安全等级。这个方案的问题在于边界条件考虑不全,但在模型评估中显示出极强的风险预判意识。

    第三份则是周婷远程指导的那个生物识别小组提交的。他们在传统指纹比对基础上引入了皮肤纹理动态加权算法,通过微小的压力变化捕捉活体特征差异。系统测算结果显示,误识率理论值降至千万分之一以下。

    “这不是修补。”周婷看着数据流滚动的速度,声音低了些,“他们在重新定义问题。”

    李航走到她身后看了一眼结果,眉头依然没松开:“可这些方案再好,也只是纸面推演。我们现在每一毫秒的算力都在对抗真实威胁,真的要分资源给他们跑测试?”

    “你不觉得奇怪吗?”陈帆忽然问。

    李航转头看他。

    “那个握手信号,持续十一秒一次,既不加密也不传输数据,就像……在观察我们的反应模式。”陈帆站起身,走到主控台前,调出最近七十二小时的所有异常连接记录,“它不怕被发现,说明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测试。”

    房间里安静了几秒。

    “你是说,对方也在练兵?”周婷低声说。

    “所以我们也得开始。”陈帆按下确认键,启动“校园计划”的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