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84章 320米(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似微小的改善,或许比一纸空文的“强制规定”更实际,也更迫切。

    就在这时,王小川不动声色地靠近一步,低声请示道:“首长,罐笼检查还要一会儿。

    我趁这个空档,去周边转转,熟悉一下地形和环境?” 作为警卫负责人,这个请求合情合理。

    陈朝阳没有回头,只是微不可察地点了一下头,目光依旧望着工棚区方向,仿佛只是沉浸在自己的思考中。

    这是一个无声的指令,包含了远超“熟悉地形”的深意。

    王小川心领神会,立刻转身,对高城打了个手势,示意他加强警戒,然后便迈开步子,看似漫无目的却又方向明确地朝着与工棚区相邻的矿车轨道和材料堆放场走去。

    他的身影很快融入矿区清晨忙碌而灰暗的背景中。

    很快入矿前的一系列检查工作准备完毕,

    矿灯的光柱向前延伸,照亮了巷道深处更浓重的黑暗。

    也照见了这条通往地底的道路上,隐藏着的不仅是煤炭,还有那些被长久忽视的基本尊严。

    而改变,必须从最朴实、最力所能及的地方开始。

    众人登上罐笼,罐笼缓缓下沉,钢铁摩擦缆绳的声音在狭小空间内回荡,光线迅速变暗,最终只剩下头顶一小方逐渐远去的亮光和矿灯晃动的光斑。

    失重感夹杂着井筒深处混杂着煤尘、潮湿和隐约瓦斯气味的冷风,给人一种沉入地底世界的压迫感。

    马保华在一旁介绍着井深、煤层厚度等基本情况,语气平稳,带着一种汇报工作时的熟练口吻:

    “陈厅长,我们大兴煤矿现在主要开采的是夏桥系的第七层煤,平均厚度在1米8到2米2之间,算是中厚煤层,煤质以肥煤为主,发热量还是不错的。”

    他指了指幽深的井筒,继续说道:

    “这个主井啊,是民国时期打的基业,当初的设计深度是220米。

    后来为了满足国家增产的要求,咱们接收后又进行了两次延深改造,现在的实际深度已经到了320米。”

    他适时加重语气,带着诉苦意味:

    “陈厅长,不瞒您说,到了这个深度,就算是碰到深部开采的坎儿了。

    地压明显增大,巷道维护起来特别吃力,有些地方的煤质也开始变酥,顶板管理是头号难题。

    再往下,成本和风险可就呈倍往上翻了,以矿上现有的家底儿,实在是力不从心啊。”

    “目前的开采水平,主要就集中在负200米到负250米这一段。

    再往下的区域,开拓进度慢,通风线路长,瓦斯涌出量也比浅部大,生产组织和安全压力都非常大………”

    孙福山则沉默地站在角落,镜片后的目光难以捉摸。

    陈朝阳听的认真,马保华语气平稳地介绍着井深、煤层厚度,这些具体的数据,激起的并非简单的鄙夷,而是一圈圈复杂、深沉的涟漪。

    他脸上依旧保持着倾听的神色,但内心已然展开了一场冷静至极的评估。

    “320米……”这个数字首先带来的是专业层面的凝重。

    任何人都清楚,在这个技术条件有限的年代,开采如此深度的煤层意味着什么。

    这几乎是顶着天花板在作业。

    地压、瓦斯、高温、涌水……每向下延伸一米,风险和成本都是指数级增长。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