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你怎么做到的?也太神了吧!(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接下来的两天时间,张明浩闷头完善了论文内容。

    论文的题目是《七种高阶定式的近似变换》,主题就是三阶定式的近似变换。

    ‘近似’,也就是和原来‘不一致’,但变换后带入数值计算结果是线性的,并且和原定式代入结果极为相近。

    论文投稿《应用数学学报》,是科学院旗下的英文版本学术期刊,评级为T2级别,也被收录在国际SCI检索。

    之所以投稿《应用数学学报》,原因很简单,两个字——

    有人!

    孟国庆认识《应用数学学报》的编辑,还认识几个审稿专家,他自己也是《应用数学学报》的特邀评审。

    张明浩只是一个博士生,甚至都还没有入学,他个人进行T2级别论文的学术投稿,审稿时间就会非常漫长。

    这也是很多博士生论文投稿,会带上导师名字的原因之一。

    有名气,审稿就会快一些。

    在完成了论文投稿后,他给孟国庆发了个信息说明,也招呼了薛坤一声。

    两人都很关心他的论文。

    薛坤不止是回了‘收到’,还让他下午来一趟应用电磁实验室,“项目组有个会,你过来参加一下。”

    下午一点的时候,他去了应用电磁学实验室,到一楼进了博士生工作间。

    工作间里只有陈兰君。

    陈兰君的桌上摆着餐盒,明显吃的是外卖,手里则摆弄着魔方。

    魔方已经还原好。

    她朝着张明浩展示一下,显摆式的笑道,“终于学会了,看了好几个教程。”

    “你会吗?”

    “会一点吧。”

    张明浩随意的回了一句,他也对照视频学过还原三阶魔方。

    如果没研究过怎么还原魔方,总是觉得魔方很复杂,实际上,还原过程是非常简单的,只需要了解步骤、学会公式就可以。

    最简单的方法,可以用两个相反的公式全部通关(上左下右、左上右下),只是需要的步骤多了一些。

    张明浩也会最简单的方法。

    陈兰君把魔方打乱,走过来递到他手里,笑道,“你来试试。”

    “行吧。”

    张明浩接了过来,仔细想了一下还原方法,他很久没玩过这个了。

    “好像是先拼十字……”

    “然后还原第一层,再第二层,最后是顶层……”

    正要开始还原,忽然想到了《正确感知》。

    是不是能感知一下?

    他把魔方放在手心,默默的用起了《正确感知》,“左侧向上?右侧向上?中间层向下?”

    “上层向左?向右?”

    “横向中间层向左……”

    试了好几次,终于有个感应正确。

    按照‘正确’感应转了一下,随后又继续进行各种转向的感应。

    《正确感知》,能判断‘某种选择是否正确’,并不能感应正确的方法。

    魔方可以朝不同方向转动,但转动选择的数量是有限的,一个个的去试,总能发现怎么去转动。

    因为每一个步骤要做很多次感应,还原的速度就非常慢。

    在陈兰君的视角里,张明浩一直摆弄着魔方,要花几秒钟才‘勉强’转一下,她看着都着急,“你这样是还原不了的!”

    “我来教你!”

    她说着都有些迫不及待。

    话音刚落,就见张明浩又转了两下,仿佛是出现了奇迹一般,魔方的六个面全被还原了。

    陈兰君惊的小嘴微张,惊讶的喊道,“你是怎么做的?”

    张明浩笑了笑,把还原好的魔方递过去,边说道,“研究了一下,就还原了。”

    他还补充一句,“可能是运气好吧。”

    陈兰君不想说话了,靠运气能把三阶魔方还原?

    这几率比中彩票还要低!

    她接过魔方再次打乱,也开始盯着魔方仔细研究起来。

    难道有什么窍门?

    不可能啊!

    十几步就还原,不就等于是找到了最简洁的方法,可魔方还原最简单步骤要用大型计算机才能算的出来。

    常规还原,不是用公式吗?

    ……

    项目组会议定的是两点钟。

    快到时间的时候,张明浩和陈兰君一起去了会议室。

    等坐下来以后,陈兰君还在小声问着,“你究竟是怎么做的?太神了吧!”

 &nbs-->>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