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三十四章 故友相见(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带走,可以供太子监国时作为参考。”

    朱由检认可了杨涟的手札,这比让杨涟带出一班都能考进顺天、应天府学还让杨涟骄傲。

    毕竟朱由检从来未在政治上认可过他,这算是他第一次得到朱由检在政治方面的夸奖。

    “这次来,准备多久?”

    杨涟坐在了朱由检旁边的主位上,他还是将朱由检当做当年的朱由检,这让朱由检比较宽慰。

    “皇兄前往麓川查看移民的生活,需要一个月的时间,我最多也就是待一个月。”

    朱由检解释了时间,杨涟闻言却点头后说道:

    “大理的百姓生活很好,你在这里待一个月只能一无所获。”

    “你需要去的是滇南,那里的少民多过了汉人,治理很不容易。”

    “滇南?”朱由检略微皱眉,杨涟也点头道:

    “孟艮府的百姓至今不过六万,其中有四万是傣民。”

    “由于气候闷热,许多人家移民都不愿意过去,那边自然也就移民甚少,汉化进程太慢。”

    杨涟的话让朱由检点了点头:

    “这些事情,倒是没有人和我说过。”

    “你也是忙人,这些事情都得事无巨细,那恐怕也迟早累死任上。”杨涟不免说起了朱由检。

    能像他这样说朱由检的人不多了,便是杨涟,今年也已经七十岁高龄。

    “就藩一事,确定是明年冬至?”

    杨涟看着朱由检,担心着开口。

    “呵呵……”闻言一笑的朱由检反问:

    “怎么?国贼要走了,你倒开始不舍了?”

    朱由检在调侃杨涟当年说他是取祸之道的话,这让杨涟老脸一红:

    “这话,幸好你没让人记载在历史课本上,不然老夫眼下怕是人人喊打了。”

    “可能是浪子回头呢?”朱由检呵呵一笑,随后看了看四周:

    “看样子你也不准备回湖广老家了。”

    “不回去了,在这里生活挺好的。”

    杨涟摇了摇头,却发现朱由检直勾勾看着他:

    “你要不要和我去齐国?”

    朱由检向杨涟发出了邀请,不过杨涟听到后却连想都没想就摇了摇头:

    “我生是大明的人,死是大明的死人。”

    “若和你去了齐国,纵享富贵,却要背上骂名,我是为何?”

    杨涟很清楚,自己是以清廉直谏出名的,哪怕到了如今还有许多人知道他的事迹。

    他可以做官,但只能做大明的官。

    如果他去了齐国做官,那只能说明大明容不下谏臣,

    这样陷大明于不利的事情,他不会做。

    “况且,我已经一把老骨头,怕是经不起舟车劳顿。”

    杨涟委婉说着,但朱由检已经明白了他的意思,不再强求。

    “既然你那么说,我就不烦你了,至于你说的滇南,我过些日子会去看的。”

    “这几天,我们就如老友叙旧便可。”

    “好好好!”听到朱由检明知被拒绝,却还要和他叙旧几日,杨涟也确定了一件事。

    朱由检还是当初的朱由检,他从来没变过……

    “弟弟这个时候,应该已经和杨涟见上了吧……”

    轰隆前进的火车上,朱由校眺望着车窗外不断倒退的景色,有些恍惚。

    他有些希望杨涟劝朱由检留下,但他也知道,杨涟不可能那么劝。

    “万岁……”

    魏良卿走进了车厢,在走廊上对坐在位置上的朱由校作揖。

    感受到魏良卿到来,朱由校也看着窗外不回头问道:“事情如何?”

    “回万岁,都已经安排妥当了,消息很快就会传回来的。”

    “不过……齐王殿下恐怕已经知道他身边锦衣卫有我们的人了。”

    “无碍……”

    朱由校让魏良卿派人监视朱由检和杨涟,想知道他们的对话,不过他也知道自家弟弟恐怕早就知道了。

    说到底,相比他放在他弟弟身边的人,他弟弟放在他身边的人更多。

    不过前者为了偷听,后者为了保护。

    “燃哥儿在京城如何了?”

    朱由校侧过身子看向魏良卿,魏良卿毕恭毕敬作揖:

    “太子主持有方,阁臣与朝臣无不钦佩。”

    “那就好……”听到自家儿子做的不错,朱由校松了一口气,却又紧接着补充道:

    “加授孙承宗为高阳伯,擢升其三子为正四品初授中顺大夫。”

    “是……”魏良卿应下,并作揖道:

    “另外万岁,今岁请调齐国的官员有些多,吏部已经收到了七万六千余份请调。”

    “除此之外,这些官员及其家眷也在迁移司报备了。”

    “如果放任他们迁移,国朝最少得失去六七十万人口。”

    “不仅如此,这个数量还在不断增多,臣担心……”

    “担心又有何用?”朱由校拿起桌上茶杯抿了一口:

    “他们志不在此,你强留也没用。”

    “臣不是这个意思……”魏良卿解释道:

    “官员们迁移严重,主要还是受到了齐国调回官员的影响。”

    “因此臣建议十月恩科过后,先遣返齐国官员,不让影响扩大。”

    “洪承畴和孙传庭怎么看的?”朱由校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询问洪承畴和孙传庭的态度。

    “洪阁臣和孙阁臣态度不同,洪阁臣建议上疏由齐王殿下处置,孙阁臣觉得应该驳回官员的奏疏。”

    魏良卿的回答让朱由校皱眉,不过他很快恢复沉稳:

    “这事情让内阁去操办,让燃哥儿别管。”

    “另外告诉迁移司,尽快将人口迁移齐国。”

    朱由校的话一经说出,魏良卿愣了愣。

    显然,皇帝是想不牵扯皇室,然后在齐王离京前,尽可能迁移人口。

    这样做的后续,或许就是齐王一旦迁移,皇帝就想让内阁出面来禁止百官迁移齐国。

    这么想想似乎没什么问题,毕竟真的心向齐国的官员,恐怕早已看出了齐王就藩前才是请调最好的时间。

    至于齐王就藩后才想去齐国的,那恐怕目的就不是那么单纯了。

    “臣这就去办!”

    魏良卿听懂了朱由校的话,作揖回礼后,便一步步退出了车厢。

    很快,在他的通传下,消息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发往了京城。

    也是在他通传结束的时候,伴随着马匹的嘶鸣声响起,经过三个月迁移的蒙古人,总算带着所有牛羊部众抵达了它们的大蒙古国。

    十万兵马,八十万部众,数百万牛羊的大蒙古国底蕴,让林丹汗颇为自豪。

    不过当他带人抵达伏尔加河三角洲的时候,前线的消息却让他不是那么高兴。

    奥斯曼和克里米亚汗国击败了额哲的军队,掠走了三万多牛羊。

    大蒙古国不仅战死了三千多人,还折损了五千多牧民。

    不出意外,这些牧民会被奥斯曼人卖到西欧和南欧做奴隶。

    这样的消息,让回到新哈拉和林的林丹汗无比生气,简朴石制宫殿内的诸多台吉无一人敢开口,只有刚刚跟随他回到新哈拉和林的苏布地皱眉开口:

    “这两个国家的异教徒太多,他会影响我们内部的哈萨克和布哈拉、叶尔羌人。”

    “况且马上就到冬季了,我们必须储备足够过冬的粮食。”

    “我们必须向罗刹人索要火炮,尽快的击败掠夺克里米亚汗国的一些城池,不然一个冬季,我们就得死去数千人和十数万牛羊。”

    苏布地的建议很好,但宫殿内肩膀负伤的额哲却咬牙切齿的开口道:

    “我们问过,他们不给,不然我也不会输!”

    “这群罗刹人也不是什么好人,得提防他们。”

    “提防也没用,最少现在我们还不是敌人。”苏布地摇头道:

    “我们树敌太多,现在只有罗刹人不是我们的敌人,现在我们必须依靠他们。”

    “不!”听到了额哲的话,林丹汗沉思了片刻,打断苏布地的话,

    他表情犹豫,似乎在做什么决定:

    “现在我们距离大明足够远,我们可以试图和大明重新和平。”

    “议和?”

    “大明会同意吗?”

    “这……”

    “我们当初可是差点俘虏了他们的皇帝。”

    “这机会太小了……”

    “小也得试试!”林丹汗听着台吉们的不自信,拍案而起道:

    “相比罗刹人,我更信任汉人。”

    “别忘了,我们的土地是从罗刹人手里抢来的,他们一定会报仇。”

    “我们的距离不过几百里,他们要复仇很容易,但大明想对付我们却不容易。”

    “哪怕他们的火器犀利,但从碎叶城到这里,几千里路没有补给,他们不可能远征到这里。”

    “不管机会多么渺茫,我们也得试一试。”

    “我决定了!”林丹汗下了决断:

    “向大明议和!”

    (本章完)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