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章 墨迹鉴定(1/2)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周六清晨,林夏提前半小时到达约定的公交站。令她意外的是,宋言已经在那里等候,眼下带着淡淡的青黑。“你没睡好?”她关切地问。
他摇摇头,递给她一个纸袋:“妈妈做的三明治。秦伯伯的工作室在城郊,路上要一个多小时。”
纸袋还带着温热,林夏接过时触到他冰凉的手指。初夏的早晨尚存凉意,他穿着简单的白衬衫,肩线却绷得有些紧。
“你紧张吗?”她轻声问。
“有一点。”他老实承认,“既希望手稿是假的,又害怕它真的是假的。”
她理解这种矛盾的心情——如果是假的,说明有人别有用心;但如果是真的,诗中那份绝望又让人不安。
秦伯伯的工作室位于城郊的一个文化创意园区。白墙黑瓦的传统建筑隐藏在竹林深处,远离城市的喧嚣。
一位精神矍铄的老人正在院子里浇花,看到他们,放下水壶:“小言来了?这位是?”
“秦伯伯,这是林夏,我的朋友。”宋言介绍道,“林夏,这位是秦观海秦伯伯,父亲生前最好的朋友。”
秦伯伯慈祥地笑着:“进来吧,茶已经泡好了。”
工作室内部古色古香,满墙的书架直抵天花板,宽大的工作台上铺着宣纸和各种修复工具,空气中弥漫着墨香和旧纸张特有的气味。
宋言小心地取出那份《蝉鸣之时》的手稿,放在工作台上:“秦伯伯,想请您帮忙看看这个。”
秦伯伯戴上眼镜,打开专业照明灯,仔细审视手稿。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工作室里只剩下老人偶尔调整放大镜位置的声音。
“有意思。”良久,秦伯伯终于开口,“纸是那个年代的纸,墨也是那个年代的墨,但是...”
“但是?”宋言屏住呼吸。
“墨迹的新旧程度不一致。”秦伯伯指着诗句的部分,“你看这些笔画的边缘,氧化程度比日期标注要轻。换句话说,诗句是后来写上去的。”
林夏和宋言交换了一个眼神。
“能判断是什么时候写的吗?”宋言问。
秦伯伯又仔细察看了一会儿:“不会超过五年。而且...”他调整放大镜的倍数,“这个笔迹模仿得很像,但缺乏你父亲笔下的气韵。你父亲写字,起笔轻,收笔重,如同他作诗的习惯——始于细微,终于深沉。而这个模仿者,太过刻意了。”
宋言的脸色变得苍白:“所以,这是一份伪造的手稿?”
“毫无疑问。”秦伯伯肯定地点头,“而且伪造者很了解你父亲的风格,但没能完全捕捉到他笔下的灵魂。”
离开工作室时,秦伯伯拍拍宋言的肩:“小言,你父亲如果知道你现在这么出色,一定会很骄傲。不要被这些伪造的东西困扰。”
回程的公交车上,宋言一直沉默地看着窗外。林夏轻轻碰了碰他的手:“你想到是谁做的了吗?”
“有几个可能性,但都需要证据。”他的声音很轻,“苏老师是最了解父亲笔迹的人之一,但她为什么要这么做?”
“也许我们该从动机入手。”林夏思考着,“伪造这份手稿,谁能得到好处?”
“如果这首诗被收录进全集,会改变人们对父亲晚期创作风格的理解。”宋言缓缓说道,“父亲以温暖、充满希望的诗风著称,而这首诗...太绝望了。有人可能想破坏他的文学声誉。”
“或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