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铁骑初成(2/2)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nbsp; 杨恢眼睛一亮:“此计甚妙!那侧翼山谷狭窄,蒙古人定然想不到我们会从那里进攻。”当日午后,战斗打响。杨恢率领乡勇们推着云梯,呐喊着冲向绵州城,箭如雨下,杀声震天。城头的蒙古人果然被吸引,纷纷涌向正面城墙,一时间竟忘了防备侧翼。
孟之继趁机带着佐军钻进山谷。山谷里荆棘丛生,将士们披荆斩棘,悄无声息地前行。走在最前面的几个老兵,曾是猎户出身,熟悉山路,很快便找到了一条仅容一人通过的小道。
“都跟上,脚步放轻!”孟之继低声传令。
半个时辰后,他们终于绕到了蒙古军营的后方。此时蒙古人的注意力全在正面战场,后营只有寥寥数名哨兵在巡逻。
孟之继打了个手势,几名佑军出身的斥候如狸猫般窜出,手起刀落,干净利落地解决了哨兵。
“杀!”
孟之继一声令下,五千人马如猛虎下山,冲进了蒙古军营。重甲碰撞的铿锵声、长枪刺穿皮肉的闷响、蒙古兵的惨叫声混杂在一起,瞬间打破了营中的宁静。
速不台正在中军大帐中饮酒,听闻后营遇袭,惊得摔碎了酒杯。他冲出大帐,只见宋军重甲步兵如墙而进,长枪所向,无人能挡,自己的部下被冲得七零八落,根本组织不起有效的抵抗。
“顶住!给我顶住!”速不台挥舞着弯刀,想要稳住阵脚,却被一名新忠顺军士兵的长枪挑中战马,摔落在地。
后营一破,正面的蒙古兵顿时军心大乱。杨恢抓住机会,下令猛攻,很快便攻破了城门。两路宋军会师城中,残余的蒙古兵见主帅已降,纷纷放下了武器。
绵州光复的消息传开,蜀地百姓奔走相告,不少人带着酒肉来到军营劳军。孟之继看着百姓们脸上的笑容,心中涌起一股暖流——这便是他们浴血奋战的意义。
稍作休整后,孟之继与杨恢兵分两路,乘胜追击。孟之继率部北上,连克梓潼、江油数城;杨恢则挥师南下,收复了遂宁、资中等地。孟之继率军所到之处,蒙古兵望风而逃,不少被蒙古人裹挟的汉人百姓,纷纷拿起锄头镰刀,加入到光复家园的行列中。
这期间,并非一帆风顺。在攻打遂安时,蒙古人凭借坚固的城防负隅顽抗,宋军攻了三日都未能破城,伤亡惨重。孟之继亲自登上攻城塔,观察城防布局,发现西北角的城墙因年久失修,有一处缺口。
当夜,他挑选了两百名擅长攀爬的突击营士兵,趁着夜色从缺口潜入城中,打开了城门。宋军一拥而入,与蒙古兵展开巷战。战至天明,遂安城插上了大宋的旗帜。
历时三月,蜀地十余城相继光复。当孟之继与杨恢在德阳会师时,城中百姓自发地涌上街头,焚香跪拜,哭声与笑声交织在一起,听得人眼眶发热。
德阳府衙内,孟之继铺开地图,看着上面密密麻麻的红色标记——那是他们收复的城池。从剑门关到遂宁,从绵州到遂安,这片被蒙古人蹂躏了数年的土地,终于重新回到了大宋的怀抱。
“孟将军,”杨恢端着酒碗,眼中满是敬佩,“若非将军神兵天降,蜀地光复绝不会如此顺利。我已上奏朝廷,为将军请功。”
孟之继举起酒碗,与他碰了一下,仰头饮尽:“这不是我一人之功,是全体将士的功劳,更是蜀地百姓的功劳。”他望向窗外,德阳的街道上,已有商贩开始摆摊,孩子们在巷口追逐打闹,渐渐恢复了往日的生机。
“只是,”孟之继话锋一转,眉头又皱了起来,“蒙古人不会善罢甘休。我们得抓紧时间修复城防,安抚百姓,囤积粮草,准备迎接他们的反扑。”
杨恢点头赞同:“将军说得是。我已下令各县加固城墙,清点粮草。蜀地天府之国,只要我们守住了,蒙古人便休想再前进一步。”
夕阳透过窗棂,照在地图上,将“四川”二字映得格外清晰。孟之继轻轻抚摸着地图上的山川河流,心中暗道:等收复了襄阳,与蜀地东西呼应,互为犄角,定能挡住蒙古人的铁骑。
他想起临行前黄蓉来信的嘱托:“蜀地湿热,记得多喝些祛湿的汤药。”不知桃花岛上的佳人此刻是否安好,郭靖的旧伤有没有复发,黄蓉……是否也在牵挂着他。
一阵风吹过,带来了成都平原特有的稻花香。孟之继深吸一口气,将思绪收回——眼下,他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
立冬这日,成都城头插上了大宋的旗帜。四川,终于收复了!
入城那日,百姓们夹道欢迎,哭声与欢呼声交织在一起。孟之继看着城中残破的房屋,看着百姓们脸上劫后余生的喜悦,心中百感交集。
此时,四川制置使已由杨恢换成了王遂。好在王遂也是个明事理的人,知晓孟之继在收复四川中功劳卓著,且与杨恢早有约定,便依约拨付了足够装备三万人马的食盐和生铁,还额外赠送了一批中原的启蒙书籍。
“孟将军年少有为,王某佩服。”王遂握着孟之继的手,感慨道,“若大宋多些像将军这样的栋梁,何愁蒙古不灭?”
孟之继谦虚道:“大人过奖,此乃将士们用命,百姓们支持之功。”
处理完四川的交接事宜,孟之继没有多留,带着盐铁和书籍,再次踏上了前往西南蛮地的路。
有了充足的盐铁,交易进行得异常顺利。夜风寨的木巴看到雪白的精盐和锋利的铁器,笑得合不拢嘴,不仅如约送上了更多的马匹,还亲自带着孟之继去见了邻近的白狼族。
白狼族的首领是个名叫巴图的壮汉,起初对中原人颇有戒心,但在看到盐铁和那些印刷精美的启蒙书籍后,态度渐渐缓和。尤其是当孟之继提出,愿意派中原的先生来教部族的孩子读书时,巴图彻底放下了戒心,与孟之继歃血为盟,不仅答应出售马匹,还让族中三千青壮加入了新忠顺军。
“孟兄弟,以后你就是我们夜风寨和白狼族的朋友!”木巴拍着孟之继的肩膀,大声道,“谁敢欺负你,就是欺负我们!”
巴图也瓮声瓮气地附和:“没错!我们的人跟着你,定能打胜仗!”
这次蛮地之行,孟之继收获颇丰,不仅换来了三万五千多匹矮脚山地战马,还招募了三万余名少数民族青壮。这些人身手矫健,熟悉山地作战,稍加训练便是出色的骑兵。
1238年春,孟之继带着新招募的骑兵和战马返回黄州。
此时的新忠顺军,已是兵强马壮。前军步甲、后军弩阵、水师战船、中军骑兵,四军齐备,总兵力达到十万人!在孟之继结合前世经验制定的训练制度下,将士们军纪严明,战术娴熟,各军之间配合默契,战斗力已远超一般的宋军。
这日,黄州城外的演武场上,十万人马列阵受阅。步甲营方阵整齐,长枪如林;弩阵营箭矢上弦,蓄势待发;水师战船在江面上列阵,旌旗蔽日;骑兵营的战马嘶鸣,气势如虹。
孟之继与孟珙并立于高台上,望着这支由自己一手打造的铁军,心中豪情万丈。
“好!好!好!”孟珙连说三个好字,眼中泪光闪烁,“之继,你做到了!有这样一支军队,我大宋有望了!”
孟之继望着台下一张张年轻而坚毅的脸庞,又想起远在江陵的武三娘,想起黑龙潭的黄蓉与郭靖,想起那些在战乱中流离失所的百姓,心中暗下决心:定要用这支军队,守护好这片土地,不让蒙古铁蹄再踏中原一步!
春风拂过演武场,十万人马齐声高呼:“保家卫国!誓死效忠!”
声音响彻云霄,带着无尽的力量,仿佛预示着一个新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