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隐卫初成(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襄阳的秋阳透过云层,洒在刚铺好的青石板路上,映出几分暖意。郭府门前的两株老槐树下,往来的江湖人士络绎不绝,腰间的兵刃碰撞着,发出清脆的声响。自从郭靖与武三通从终南山返回,这座府邸便成了江湖义士的聚集地——北方豪杰听闻郭靖夫妇死守襄阳的义举,纷纷南下投奔,连带着一些久不出山的成名人物,也带着弟子赶来相助。

    从清晨到午后,府门前那对镇宅石狮旁就没断过人声,江湖上的各路人物带着行囊与兵刃,或是单人独行,或是三五成群,脸上都带着几分风尘仆仆,眼神里却燃着一团火。

    “是‘快刀’马七哥!”有人眼尖,看清了刚翻身下马的汉子。那汉子一身短打,腰间横挎着柄薄刃快刀,刀鞘上镶嵌的铜环在阳光下闪着光,正是在山东一带颇有威名的马七。他刚站稳脚跟,就被几个年轻后生围住,七嘴八舌地问着路上的见闻。马七哈哈一笑,拍了拍其中一个后生的肩膀:“路上遇到三队蒙古游骑,被咱们顺手料理了。这点事算不得什么,比起郭大侠夫妇守着这襄阳城,咱们做的不过是皮毛。”

    说话间,府内传来一阵爽朗的笑声,郭靖穿着身洗得发白的粗布劲装,大步走了出来。他身形魁梧,面容刚毅,额角的青筋在说话时微微跳动,那双曾弯弓射大雕的手此刻正忙着和众人抱拳:“诸位英雄远道而来,郭靖感激不尽!只是府里简陋,怕是要委屈大家了。”

    “郭大侠说的哪里话!”人群里立刻有人高声回应,“能为守卫襄阳出份力,是我等的福气!”

    黄蓉从郭靖身后走出,她穿着一身湖蓝色衣裙,鬓边插着支素雅的珠钗,虽已不再是少女模样,眉宇间的聪慧与温婉却更胜往昔。她目光扫过众人,含笑说道:“厨房里早已备下了热茶和点心,一路辛苦的英雄们先歇歇脚。傍晚时分摆下宴席,咱们边吃边商议守城的事。”她的声音清亮悦耳,几句话就把众人的情绪安抚下来,原本有些嘈杂的场面顿时井然有序起来。

    几个郭府的仆役忙着引客人往内院走,黄蓉拉住郭靖的衣袖,低声道:“你看那边,是不是全真教的人?”

    郭靖顺着她的目光看去,只见几个身着道袍的汉子正站在回廊下,为首的是个面色沉稳的中年道士,腰间挂着柄长剑。他认出那是全真教第三代弟子里颇有名望的清风道长,连忙走过去见礼:“清风道长,多日不见,别来无恙?”

    清风道长稽首还礼,脸上带着几分感慨:“郭大侠,黄帮主。北方如今已是焦土,我教中弟子在河北、山西一带联络义士,却总觉得势单力薄。听闻郭大侠夫妇在此坚守,我等便带着些师弟们赶来,愿效犬马之劳。”他身后的几个年轻道士也纷纷行礼,眼神里满是敬佩。

    黄蓉笑着点头:“有全真教的各位道长相助,真是如虎添翼。道长们一路劳累,先去客房歇息,晚些我让厨房做些素斋。”

    正说着,院门外忽然传来一阵粗犷的笑声,一个身高近丈的壮汉大步走了进来,他肩上扛着柄巨大的铁斧,斧刃上还带着未擦净的锈迹,却更显凶悍。“郭大侠!黄帮主!俺流云寨的王大山来啦!”

    郭靖认得他,这王大山是河北流云寨的寨主,早年在北方抗击过蒙古兵,手下有几百号弟兄,都是敢打敢拼的汉子。他迎上去笑道:“王寨主能来,郭靖真是喜出望外!”

    王大山把铁斧往地上一顿,震得青石板都嗡嗡作响,他咧开嘴大笑:“俺们在北方听够了蒙古人的马蹄声,早就想找个地方痛痛快快打一场!郭大侠放心,俺们流云寨的弟兄,个个都是好样的,守城的时候往前冲,绝不含糊!”他身后跟着十几个精壮汉子,都是一身短打扮,腰间别着弯刀,脸上带着风霜,却个个精神抖擞。

    黄蓉见人越来越多,便让郭芙和武敦儒、武修文去帮忙安排住处。郭芙如今已是二十出头的姑娘,性子比年少时沉稳了许多,她指挥着仆役们搬运行李,不时和客人们寒暄几句,倒也有几分女主人的模样。

    午后的阳光透过院中的银杏树叶,洒下斑驳的光影。郭靖站在廊下,看着往来穿梭的江湖义士,心中百感交集。这些人里,有成名已久的前辈高人,有初出茅庐的少年英雄,有绿林好汉,有门派弟子,甚至还有几个穿着布衣、背着锄头的农夫——他们说自己是襄阳附近村落的村民,听闻郭大侠招募人手,便自发前来帮忙守城。

    “靖哥哥,你看那边。”黄蓉轻轻碰了碰他的胳膊。

    郭靖望去,只见角落里坐着个须发皆白的老者,他穿着件打满补丁的棉袄,手里拄着根拐杖,正默默地喝着茶。旁边一个年轻人低声对他说着什么,老者不时点点头,眼神却一直望着院门外,仿佛在回忆着什么。

    “那是……”郭靖有些疑惑。

    黄蓉轻声道:“我刚才听仆役说,老人家是从燕京来的,儿子和孙子都死在蒙古兵手里了。他自己带着一把祖传的大刀,一路乞讨着过来,说就算拼了这条老命,也要帮着守襄阳。”

    郭靖的眼眶微微发热,他走过去,在老者身边坐下,轻声道:“老丈,辛苦您了。”

    老者抬起头,浑浊的眼睛里闪过一丝光亮,他颤巍巍地握住郭靖的手:“郭大侠……俺知道您是好人,是真心为咱们百姓打仗的。俺老了,打不动了,但俺能帮着搬搬石头,烧烧开水……只要能让蒙古人进不了城,俺做啥都愿意。”

    郭靖握紧他的手,郑重地说:“老丈,您的心意,郭靖领了。有您这样的百姓支持,咱们一定能守住襄阳。”

    夕阳西下时,郭府的庭院里摆开了几十张桌子,虽然没有山珍海味,却是满满当当的家常菜——大块的酱肉、炖得烂熟的牛羊肉、刚出锅的馒头、还有襄阳本地的米酒。众人围坐在一起,高声谈笑,气氛热烈得仿佛要把屋顶掀翻。

    王大山端着酒碗,站起来大声道:“俺们流云寨的弟兄,先敬郭大侠夫妇一碗!”说着,他仰头将碗中酒一饮而尽,其他人也纷纷举杯,一时间满院都是“干杯”的声响。

    郭靖站起身,举起酒碗:“诸位英雄,郭靖夫妇多谢大家信任。蒙古铁骑虽然凶悍,但只要咱们同心协力,就一定能守住这襄阳城!这碗酒,敬死去的同胞,敬活着的弟兄,敬咱们脚下的这片土地!”

    “好!”众人齐声应和,将酒一饮而尽,不少人眼中泛起了泪光。

    酒过三巡,话题渐渐转到守城的事上。清风道长放下酒碗,沉声道:“郭大侠,据我教中弟子探报,西征的蒙古大军此次主力归来,比从前的对手更加难缠,咱们得多加提防。”

    王大山哼了一声:“管他什么主力不主力,来了俺一斧子劈了他!”

    黄蓉摇摇头,正色道:“王寨主不可大意。听说他们的护国法师是个叫金轮法王的西藏僧人,武功极高,还有不少西域高手相助。咱们不仅要守住城墙,还得防备他们从暗处下手。”

    众人闻言都收起了玩笑的神色,纷纷议论起来。有的说要加强城墙的守卫,有的说要在城外设下陷阱,有的说要联络城中百姓,共同御敌。郭靖认真地听着,不时点头,黄蓉则在一旁细细记录,偶尔提出自己的见解。

    孟之继站在府门外的石阶下,看着这热闹景象,嘴角噙着一丝笑意。郭靖刚回来时,他特意避开了几日,待府中安定些才登门。再见黄蓉时,两人都默契地不提渡口那夜的事,只谈公务,仿佛那晚的倾诉与相拥,只是一场月光下的幻梦。

    可孟之继心里清楚,有些话一旦说开,就像在土里埋下了种子,即便暂时沉寂,也总会在某个时刻生根发芽。黄蓉看他的眼神里,多了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偶尔在议事时目光相撞,她会先移开视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