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安西立郡与蓝图初绘(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传令!自即日起,我部更名为‘安西郡’!我们的任务,不再是单纯的征战,而是为帝国,定西陲,开西域,通万邦!”

    李默的声音在居延泽畔回荡,带着金石之音,也带着开创历史的决然。他并未沿用历史上后来的“都护府”之名,而是直接采用了更具行政和开拓色彩的“郡”制,这明确宣示了此地并非羁縻,而是将被彻底纳入大秦直接统治的坚定决心。

    “安西郡……”众将品味着这个新名字,眼中都焕发出异样的神采。这意味着他们不再仅仅是远征的军队,更是这片新领土的开拓者和守护者,功业将与此地永存。

    “谨遵郡守大人将令!”众人齐声应和,声音中充满了前所未有的使命感。

    名号既定,千头万绪的建郡事宜便如同潮水般涌来。李默深知,要将这片广袤而陌生的土地真正变为大秦稳固的西陲屏障和前进基地,绝非易事。他立刻以安西郡守、将作少府令的身份,发布了一系列奠基性的政令,勾勒出安西郡发展的初步蓝图。

    第一,定治所,筑坚城。

    居延泽绿洲水源充足,地理位置扼守东西要冲,被定为安西郡郡治所在。李默将其命名为“宣威城”,取“宣大秦威德于西域”之意。他亲自规划城址,动用全军及归附部族劳力,采用最新的夯筑技术并结合当地材料,开始修筑一座兼具军事防御与行政功能的坚固城池。城墙、官署、粮仓、武库、工坊区、市集区一应纳入规划,目标是将其建设成为帝国西陲永不陷落的堡垒和繁荣的商贸中心。

    第二,编户齐民,兴屯田。

    光有军队无法长久。李默下令,对归降和辖区内所有的胡人部落进行初步的人口清查和编户,区分牧民与适宜农耕者。在宣威城周边及弱水沿岸水土丰美之处,划出大片军屯与民屯区。由军队提供保护和部分工具种子,招募流民、退伍老兵以及愿意定居务农的胡人,开垦荒地,引水灌溉,大规模种植粟、麦以及耐寒的穄子等作物。同时,鼓励发展畜牧业,尤其是养殖适合当地环境的骆驼,为未来的长途商队储备运力。

    第三,立规矩,明法度。

    颁布《安西郡暂行管理条例》,以秦律为基础,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适当变通。明确土地、水源的使用权,规定赋税额度(初期以实物税为主,且较内地为轻),严惩劫掠、仇杀,保护合法交易。同时,设立翻译吏,向归附部族宣讲秦法与大秦的统治秩序,使其逐步适应并接受郡县管理。

    第四,通道路,联河西。

    “欲通西域,先固河西。”李默深知这条生命线的重要性。他命令工曹府的精干力量,立即着手勘探和整修从宣威城通往东方河西走廊的官道。在关键节点规划设立驿站、烽燧,确保通讯畅通和物资转运安全高效。同时,开始筹备向朝廷请求,迁徙内地百姓充实河西,并加大河西走廊本身的开发力度。

    第五,建工坊,促生产。

    一个能够自持的边疆郡,必须有一定的生产能力。李默利用工曹府的技术优势,在宣威城规划建立了安西工坊。初期主要生产农具、兵器、车辆,维修器械,并尝试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