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赵府做客,教谕探心性(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nbsp;   须系统筹划’等观点,

    实在令人耳目一新。

    这些想法…究竟从何而来?

    老夫翻遍典籍,

    亦难寻完全契合之论。”

    来了,核心问题。

    赵文萱也悄然抬眸,

    目光盈盈地望向苏惟瑾,

    带着浓浓的好奇与期待。

    苏惟瑾心念电转,

    态度愈发谦逊:

    “教谕明鉴。

    这些粗浅想法,并非学生凭空杜撰。

    一是源于杂书。”

    他顿了顿,解释道:

    “学生往日…在张家时,

    曾偶然整理过一些蒙尘的旧书箱,

    内中有几本残破的前人笔记札记,

    似是些不得志的师爷或河道小吏所著,

    记录了些零散的治水心得与异想天开之念,

    当时觉得有趣,便记了下来。”

    (完美甩锅给无从考证的“残破杂书”)

    “其二,”

    他继续道,语气真诚。

    “便是源于观察与胡思乱想。

    学生见沭水年年治理,

    却岁岁泛滥,便常思考根源何在。

    见百姓垦荒导致水土流失,

    便想是否可种树固土;

    见官府治水头痛医头,

    便想是否该如将军排兵布阵般统筹全局…

    这些胡思乱想,不成体系,让教谕见笑了。”

    他将超越时代的理念,

    归结于“杂书”的启发和个人的“观察思考”,

    既解释了来源,

    又显得自己好学深思,而非妖孽。

    赵明远听得目光炯炯,抚掌称善:

    “好!好一个‘观察与胡思乱想’!

    读书人便该如此,

    不唯书,不唯上,只为实!

    能于细微处见真知,

    于平凡处发奇想,

    这才是真正的治学精神!”

    他越看苏惟瑾越是喜爱,

    此子不仅天赋异禀,

    更难得的是心态端正,

    踏实肯思,绝非那些只会死读书或者夸夸其谈之辈可比。

    “只是,”

    赵明远话锋一转,

    带着师长般的关切与提醒。

    “院试不同于府试,

    主考多为翰林清流,

    更重经典根基与文章法度。

    你这些‘奇思妙想’,

    需得以扎实学问为根基,

    以规范文法来表达,

    方能为考官所接纳,

    切记不可过于锋芒毕露,

    给人以离经叛道之感。”

    这是真心实意的提点金玉良言。

    苏惟瑾肃然起敬,起身长揖:

    “学生谨记教谕教诲!

    定当夯实根基,谨慎行文,

    不负大人期望!”

    赵文萱在一旁听着,

    见父亲与苏惟瑾相谈甚欢,

    言语间满是欣赏与期许,

    又见苏惟瑾应对得体,谦逊有礼,

    才华横溢却又不失稳重,

    那双清澈眼眸中的欣赏之意,

    几乎要满溢出来。

    她下意识地又上前,

    为两人的茶杯续上热水,

    动作轻柔,眉眼低垂间,

    自有一番难以言喻的情愫流动。

    赵明远将女儿的小动作看在眼里,

    心中微微一动,却并未点破,

    只是对苏惟瑾笑道:

    “今日一叙,老夫甚慰。

    院试在即,你若有疑问,

    可常来府上探讨。

    望你戒骄戒躁,一举进学!”

    “多谢教谕!学生定当努力!”

    又闲聊片刻,

    苏惟瑾方才起身告辞。

    赵明远亲自将他送到书房门口,

    赵文萱则跟在父亲身后,

    微微屈膝行礼相送。

    离开赵府,走在清幽的小巷中,

    苏惟瑾的心情与离开孙府时截然不同。

    赵明远的认可,

    是纯粹的、基于学问的欣赏,

    这份知遇之恩,令他心生暖意。

    而赵文萱那无声的注视与细微的关切,

    更如涓涓细流,

    滋润着他穿越以来始终紧绷而孤寂的心田。

    这是一种正向的、积极的情感反馈,

    与他面对张家、孙家时的勾心斗角截然不同。

    超频大脑清晰地记录下这份感觉,

    并分析其价值:

    获得本土正统文人圈层的认可,

    至关重要。

    与赵家保持良好的关系,利大于弊。

    他回头望了一眼那掩映在翠竹中的小院,目光柔和。

    院试的目标,变得更加清晰和迫切。

    不仅要中,还要中得漂亮。

    如此,方能不辜负这些真正的期待,

    也能让自己在这条狂飙之路上,

    走得更稳,更远。

    清风拂过巷弄,带来远处书院的隐约读书声。

    苏惟瑾深吸一口气,步伐坚定地向着家的方向走去。

    前路虽仍有荆棘,但已有微光照亮。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