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书院(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昭武三年的春风,不再是汴梁故梦里轻飘飘的柳絮,而是带着新翻泥土与草木萌发的厚重温热气息。它漫过开封城外层层叠叠、正在复苏的田野,拂过农夫们古铜色的、沁出汗珠的脊背,也悄然裹挟了伫立在田埂上的柔福帝姬??赵多富。

    宫墙的剪影已在身后淡去,深宫里曾如精致人偶般苍白脆弱的气息被眼前粗砺而蓬勃的生命力彻底涤荡。她不再是囚于金笼的鸟儿,或是只存在于史官笔尖“蒙尘返玉”的奇谈。足履微沾春泥,罗裙扫过初生的麦苗,她像一个虔诚的学徒,在广袤的土地上重新学习生的语言。田垄间,须发皆白的老农半蹲着,枯瘦的手指捏着一把褐色的土,正对一个总角少年絮絮叨叨:

    “…三儿,看这土!攥紧,不能成团,捏开是散的,这叫‘墒好’!老天爷给水气儿足哩!再看这埂上草芽儿冒尖的色儿,黄中带青,就得紧着浇一水‘返青’,不能等叶子都蔫了才着急,晚啦!记心呐!…”

    他的嗓音沙哑,每一道皱纹都刻着风霜,每一句俚语都饱含千百年来与大地搏斗妥协又与之共生的智慧。少年听得半懂不懂,却用力点着头,小脸上满是严肃。柔福的心,就在这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祖孙对答中,被狠狠撞了一下。这泥土的气息、种子的奥秘、水流的律动,不是那些堆满案头的华章丽藻所能道出的真理,它们比任何经史子集都更直接地触摸着王朝的命脉、万民的生息!

    她移步河渠旁,一群工匠正围着一架被磨损得包浆浑厚的老水车争论。一个声音洪亮:“…不行不行!下轴木太脆,汛期大水一来就得断!得换铁桦木,贵是贵点儿,十年八年不用愁!”另一个瘦削工匠蹲在水边,用树枝在泥地上飞快地画着:“铁桦木是耐用,但沉啊!你看看这轮毂和辐条的卯榫,换了重的料,旧的卯孔承不住力会裂!得改!要么加固卯榫处,要么整个结构都得动,那费的可不止一点钱粮!”争论声夹杂着河水奔流的哗响,那是实用之学在现实磨砺下的奏鸣曲。

    工匠们眼中专注于解决问题的光芒,那是在深宫曲苑中从未见过的纯粹与力量。一种迟来的醒悟,如同破土的春芽,在柔福心中疯长??这片土地上最精微、最关乎存续的伟大创造,不在庙堂高论,不在青灯黄卷,而在田间地头,在工匠坊内,在汗水中浸润的指尖上!那些被视作“下九流”的百工技艺,实则是撑起这万里山河永不倾覆的巨梁!

    回到宫中暖阁,空气沉静了许多,但柔福胸腔中的激荡并未停歇。她屏退侍女,让沉埋箱底多年的《梦溪笔谈》重见天日。书页泛黄,纸角卷折,沈存中(沈括)那广博如海的思想结晶再次扑面而来:繁星的轨迹历历在目,山川形势跃然纸上,河工堤堰的巧思令人拍案,医药丹方的奥妙引人入胜,更不提那千奇百怪的农具、纺织机器、军器图谱……那些昔年只觉艰深生僻,甚或有些“奇技淫巧”的文字图表,如今在窗外真实的春光与泥土气息的浸润下,焕发出夺目的生命力!它们不再是纸上谈兵,而是解决民生疾苦、富国强兵的密钥!

    姐姐赵福金浴血黄沙、力挽天倾的身影在脑海中巍峨如山;韩世忠将军击楫中流、岳武穆精忠报国的壮志豪情宛若雷霆在心间轰鸣;易安居士笔端流淌的家国沧桑沉重如铅……一个个形象交织汇聚,化为一个清晰无比的声音:身为太祖血脉,身为从靖康地狱中挣扎爬出的幸存者,必须为这浴火重生的大宋,为这片饱经沧桑的土地和其上苦苦求生的万民,找到属于赵多富的道路!她抚摸着《梦溪笔谈》,那薄薄的纸张承载的不仅是知识,更是沉甸甸的责任。

    接连数日,柔福帝姬的身影如同着了魔般穿梭于工部档案馆、城内外各大作坊、水利河工司,甚至远郊的老农家中。她不再是居高临下的帝姬,而是虚心的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