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书院(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访者、勤奋的记录者。宫中的灯烛常常亮至深夜,书案上堆满了详尽的笔记:哪里的堤坝需要加固,哪种新式耧车可以节省三成劳力,某位民间治疟疾的草头郎中方法奇特而有效,江南丝织作坊改良的飞梭能倍增效能……点点滴滴,皆关国计民生。

    数月后,一份凝聚了无数心血和实地考察所得的《兴百工、利民生、固国本疏》以及一份精详的《振华书院规划图》终于完成。柔福深吸一口气,捧着它们走向了御书房??那扇曾是汴梁宫城森严之地,如今却象征着新生中枢的门。

    御书房内,灯火通明,堆积如山的奏章后方,是女皇赵福金伏案疾书的身影。朱笔游走间,批的是河道疏浚、是军屯垦田、是税赋蠲免……每一个字都关乎苍生计。

    “陛下…”柔福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但更多的是长久酝酿后的坚定。

    女皇抬首,凤眸中掠过一丝关切:“多富?何事?面色怎如此凝重?”

    柔福上前,将奏疏与规划图郑重呈上,跪拜,声音清亮:“姐姐,妹妹自知才智浅陋,于兵戎之事、庙堂经纬远逊姐姐与诸贤。然…数月以来,踏遍郊野,访工匠,问农桑,探疾苦,感触日深。沈存中公《梦溪笔谈》煌煌巨著,藏智慧于青简;民间能人巧匠之手,蕴真知于实践。然其精华,或束之高阁,或散佚湮没,或师徒口耳相传艰难维继,实乃大宋精血之憾!妹妹请旨??”

    她顿了顿,目光灼灼,穿透摇曳的烛光,直视女皇:“请准于开封城外择善地,兴建一所‘振华书院’!此书院,不尚空谈经义,不沉溺辞藻文章,而专精于天文历算测风雨,水利营建造康衢,农桑改良增仓廪,百工技艺强国本,医药丹方救病厄!延揽天下通晓经典者,征召身怀绝技匠,融汇沈公之学与民间真功,整理、验证、传承、精研!开科授徒,广纳志士,务求知行合一,以实学,兴实利!”

    她的声音回荡在殿宇间,每一个字都像浸透了泥土的沉重与阳光的炽热:“此非吟风弄月之所,乃强我大宋筋骨、富我大宋黎民之基业!妹妹自知能力微薄,愿倾尽心力,为书院奔走筹措,监管学务!惟此一愿,盼姐姐成全!”她深深叩首,将那份沉甸甸的理想与责任,连同自己对生命价值的重新定义,一并呈上。

    赵福金放下朱笔,手指缓缓抚过那份规划图??清晰的功能区划,周详的招募计划,具体的学科设置,甚至还有与太医院、工部合作共建的提议……这份规划如此务实而充满激情,绝非常在深闺的帝姬轻易能及。再翻开奏疏,里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各地的实际情况、技工缺失之处、改进构想,每一页都像在无声诉说:你看,这就是我看到的,是我找到的路。

    一股巨大的暖流夹杂着难以言喻的骄傲和欣慰,猛烈地冲击着女皇的心房。这不是简单的帮忙分忧,这是她历经磨难的妹妹,在用全新的、无比坚实的方式,重新站立起来!这不只是赵多富个人的新生,更是大宋在血火征战之后,向文治、向民生、向未来迈出的历史性一步!她看到柔福眼中那久违的、甚至比少女时代更耀眼的执着光芒??那是一种找到归属和使命的光芒。

    “好!”赵福金的声音异常洪亮,带着不容置疑的肯定和激昂,从御座站起,“此议大善!如破晓之光,洞穿迷雾!这振华书院,正是朕梦寐以求,强基固本之摇篮!何谈成全?此乃与朕同心同力之壮举!朕??准了!”

    她走下御阶,亲自扶起柔福,紧握着妹妹微凉却异常坚定的双手:“所需钱粮地皮人手,尽可调用国库!若有庸官敢掣肘拖延,朕亲自为你开道!朕要这书院,成为我大宋格物致用、开物成务的第一声洪钟!成为万千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