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第53章(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待仁宗起驾离殿,殿内瞬时活络起来。百官交头接耳,邻班官员与同僚故旧纷纷低语议论。

    御史中丞张方平亦被数人围住,有为王姓官员趋前打趣道:"张中丞,杜衍、富弼诸位能否重归中枢,可全仰仗您这监察之职了。"

    御史台作为监察百官的"天子耳目",最高长官为御史中丞。张方平的前任王拱辰,正是主导弹劾范仲淹、欧阳修等改革派的保守派核心人物。而负责规谏皇帝、监督宰相并与御史台形成制衡的机构则是谏院,其长官为知谏院,统辖谏议大夫、司谏、正言等谏官。前任知谏院欧阳修曾提出"按察官吏"等主张,试图通过谏官系统整顿吏治。但因今年初卷入张甥案被贬出京,朝廷尚未任命新的知谏院,目前由参知政事吴育兼任,致使谏院职能形同虚设??毕竟还没听过官员能主动监督自己的权力的。

    总体而言,御史台侧重监察百官,谏院侧重谏诤君主,二者均拥有弹劾权,形成对皇权与相权的双重制约机制。

    张方平不卑不亢,微微颔首施礼道:"下官唯知按律论处,请王大人慎言。"言罢再不稍作停留,径自转身离去。

    这位王大人那可是面色铁青,几欲当庭唾骂,却猛然省悟尚在殿中,唯恐被弹劾"失仪"之罪。况且张方平现任御史中丞,本就是监察百官,若遭其参奏后果堪忧。只能恨恨甩袖,低声咒骂两句,悻悻离去。

    三位宰执已返回位于文德殿东侧的政事堂(别称东府)。

    中书门下作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负责统筹政务,宰相于此办公。宋仁宗时期,中书门下办公场所称"政事堂",是宰执日常议政、处理文书的核心区域。与之相对,文德殿西侧的枢密院(别称西府)为最高军事机构,枢密使、副使等武官在此处置军务。二者并称"两府",两府的同平章事(宰相)、参知政事(副相)、枢密使(掌管军事)合称“宰执”,形成"中书主民,枢密主兵"的军政分治格局。

    但是,北宋"重文轻武"国策下,本应与东府平行的西府,长期为文官所掌控。现任枢密使即为同平章事陈执中兼任,充分体现了宋代"以文驭武"的政治特色。

    鉴于此,三位宰执未在都堂(即中书门下内省正厅)举行集体会议,而是径往政事堂西厅议事,继续讨论早朝议题。陈执中将仁宗交办的赈灾奏折悉数移交吴育,责成其近日内拟定赏赐章程。

    相较于另一位参知政事贾昌朝,吴育更以务实著称。贾昌朝虽博学善论,著有《群经音辨》《通纪时令》等三十卷文集(现存《群经音辨》也是我国首部多音多义字手册),但其本质更似学者型官员。而吴育则以才思敏捷见长,《宋史》评曰:"自宋初以来,制策入三等者,惟吴育与轼而已。"

    吴育初任大理寺评事,升大理寺丞,外任知县期间执法严谨。回京主持太常礼院事务,改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