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第53章(2/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右正言,历任三司盐铁判官、户部判官。其仕途履历丰富:任职大理寺时,负责审理中央百官及京师徒刑以上案件,并参与复审地方上奏刑狱;外放期间历任临安、诸暨、襄城三县知县;回京后又执掌礼教事务,继而进入三司(计省)这一最高财政机构任职。随后入谏院为谏官,专司规谏君主、监督朝廷政策及官员行为。史评称其足智多谋、直言善谏,能以政治道义与君臣纲纪引导帝王,对稳定朝政、巩固边防多有建树。

    陈执中鉴于吴育曾在三司历练通晓财政,兼具地方治理经验,故将赈灾赏赐事宜交托于他,自认为是稳妥之举。

    吴育果不负重托,并未轻信奏章中的片面之词。

    他先是召见提举常平司官员,详细询问常平仓、义仓等仓储体系在救灾期间的运作情况:对河北灾民开放粮仓的具体数量、义仓接收捐赠粮秣的详细数据,以及京畿与灾区的实时粮价皆记录在案。

    继而传讯负责青州等地赈务的转运使、祠部郎中孙冲,核查运往灾区的粮食物资具体数目、运输时长及沿途损耗。

    随后,吴育亲赴三司(计省)查阅河北灾荒期间的财政支出账册,重点了解灾后基础设施修复、流民返乡安置等事项的预算执行情况。

    待所有账目收集统计完毕,吴育才将富弼、杜衍、石介等人的奏章逐一比对核验。

    他每日退朝后便闭门理政,夜间归家仍在书房伏案,对东京城诸事不闻不问,连往日必命下人搜罗的热销小报也弃置案头。如此持续七日,终将核查结果写成奏疏。恰遇大朝会,吴育便携折前往文德殿,欲与仁宗及百官共议赈灾事宜。

    然而今日殿内气氛异于往常,官员们交头接耳之声此起彼伏。负责纠察朝仪的殿中侍御史频频示意众人噤声,却鲜有人理会。

    贾昌朝立于前排陈执中侧后方,与吴育相隔两班之距。见同僚一脸困惑浑然不觉这今日朝会异变,遂侧身附耳道:"春卿莫不是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吴育,字春卿。

    吴育正欲询问,忽闻陈执中轻咳示警??仁宗已驾临并落座。今日官家面色凝重,满朝文武见状皆屏息敛声。

    吴育只好暗中反复摩挲袖中奏章,暗叹近日专注于赏赐章程,竟对外间变故一无所知。此刻如坠云雾,拿捏不定是否该进呈奏疏。

    待内东头供奉官宣唱三次"有事出班",他这才横下心来,趋前半步呈上这份耗时七日完成的奏稿。

    仁宗接过奏疏,反复研读良久。待阅至后半部分,面色竟逐渐缓和。又将奏稿翻至中间某处,盯着写有一行字的段落问道:"吴卿可知最近京中发生了什么?”

    吴育回想起朝会伊始的异常喧闹,暗自揣测莫非与奏疏中的褒奖内容相关。然百思不得其解,只得据实回奏:"臣专注于编写赏赐章程,对外间之事委实不知。"/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