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第71章(2/2)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如范纯仁或者张载,年纪比他年长,家学也渊博。但是此次却弄了个解元,不得不说是因为今年邓州所考解试的学子人数并不多。书院很多同窗籍贯也并不在此,不能在邓州参加考试。而邓州当地一些名声广泛的才子不是年纪太幼就是还想沉淀几年。他今年才17,本来也是该沉淀认真学习的年纪,却因为听师长所言想下水试试题目,又因为石介的案件,却意外发挥的极其好,取得了第一。后世常听的三元及第,就是说在解试(州考),省试(中央考)和殿试(皇帝主持)都取得了第一名的成绩。达成解元、会元和状元。
北宋时期,才确定了完善了科举制度,之前还是以家世或者孝廉取士。
隋朝隋文帝杨坚废除九品中正制,初步以考试选拔人才,科举制度的正式诞生其实以隋炀帝设立进士科为标志。唐朝时期科举才开始制度细化,但是世家的力量依旧雄厚,没见五望七姓之人连皇室都不屑于嫁,这依靠考试给与寒门子弟做官的机会就也很是难得,唐高宗时期确立锁院制度(考官封闭管理)、糊名誊录法(防止舞弊)但是并未形成系统,只是偶尔为之。
宋太祖赵匡胤在开宝六年(973年)才首次设立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并最终决定名次,使进士成为“天子门生”,取代了唐代考官主导的“门生故吏”关系。由于唐后期牛李党争贻害无穷,通过操控科举选拔亲信,扩大势力引发党争激化,最后把唐朝直接弄咽气了。
赵匡胤吸取经验,希望给与寒门子弟机会,并且杜绝世家把持官员职位的方法,因此还在唐代“分等”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并根据成绩分为五等(如“及第”“出身”“同出身”),形成金字塔结构。并将唐代偶有尝试的“糊名”制度固定化,考生姓名、籍贯等信息被密封,阅卷时仅凭成绩评定;同时引入“誊录制”,由专人誊写试卷以消除笔迹辨认风险,极大减少了舞弊可能。
除此之外,还在其他更加的规范制定规则,力求将公平性措施做得更好。
比如明确规定“各归本贯取解,不得寄应”,也就是说考生需在本籍所在州县投递家状、保纸等材料,证明其三代户籍及家庭状况,方可参加解试。因此,如果吴夏作为邓州籍人士,伪造文书却去别的州应试,想获取更好的名额或者名次,被人告发,会直接丧失考试资格,杜绝了高考移民的可能。
而考题和考试时间都不是全国统一,是各州自己主持的,一般是知州或者通判命题。由于解试是为了接着的省试(礼部组织的中央考试),为了福建、川广等偏远地区的举子能够有充分的时间进京赶考,因此偏远地区的解试时间也会提前。
因此虽然解试由各州自行组织,但是各州府的解试名额却由中央统一规定。不同地区名额差异较大,这是因为录取人数会根据当地考生规模和成绩综合决定。
由于各州文教程度不一,比如北宋西北边防重地延州(今陕西延安),陇右“茶马贸易”的核心秦州(今甘肃天水),和负责羁縻岭南少数民族及与交趾(今越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