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7第57章(1/2)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留言反馈

【畅读更新加载慢,有广告,章节不完整,请退出畅读后阅读!】

    仁宗的面色比刚才好了许多,手中拿着的正是吴育刚刚呈递的奏章。但是却隐约可见,折内似乎还夹杂了一张绢纸。见三位宰执迟迟前来,竟还有心情调笑:“吴相公近日深钻奖赏章程,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在这公事之上。如今可听说了京中幼女状告开封府的大事?”

    吴育一听,刚要告罪,却被仁宗轻轻抬手止住。

    “朕召集诸位来此,是因为听闻有人怀疑这后宫香料一事,与被贬出京的范仲淹、富弼等人有关。他们赈灾有功,又恰好曝出这香料大案,证明朝中无人能为朕分忧解难,刚好借此时机重回中枢,不知各位如何看待?”仁宗抽出折内的绢纸,向堂下大臣们展示一番,他所言非虚后,随后就将绢纸直接收入袖中。

    殿内众人皆面露惊讶之色,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时语塞。

    反而是张方平率先出列,向仁宗行礼后恳切地说:“官家,此类风闻奏事不可轻信。仅凭未经证实的传闻、缺乏可靠依据的奏报,不仅容易干扰您对局势的判断,更可能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借虚假信息左右朝廷决策。”

    御史本就拥有“风闻奏事”之权,即便弹劾内容未经核实,亦可直接上奏且无需承担诬告责任。他们出行仪仗规格与翰林学士相同,且升迁路径通畅。宋太祖“不杀士大夫”的祖训,更保障了御史的人身安全??即便触怒天颜,最重不过贬职,绝无性命之忧。

    作为言官之首,张方平深谙风闻言事的特权边界:通过弹劾权臣、约束外戚,确能有效防止权力集中。

    但这一制度虽强化了监察体系,却也极易被别有用心者滥用。这不仅容易在朝廷中引发无端的猜疑与纷争。官员间可能因毫无根据的传闻互相攻讦、诋毁,形成朋党之争,破坏朝廷内部的团结。一些奸臣会利用不实传闻诬陷正直官员,他们编造谣言,借风闻奏事之便向皇帝进谗,使忠臣良将蒙冤受屈,甚至遭罢官、处死,进而削弱朝廷力量。

    再过几年的狄青和南宋的岳飞,皆为此类悲剧的典型。部分御史还为博取名声,以琐事弹劾官员,导致“清议误国”现象频发。

    作为御史中丞,言官之首,张方平恪守礼法,不仅严于律己,更约束御史台众御史严禁滥用职权。

    因此,此刻他紧急出列,欲制止仁宗因听信谗言而被误导,做出不当决策,以免干扰正常的政治秩序。

    面对如此直言劝谏,宋仁宗并不生气。

    反而看向吴育,问道:“吴相公有何想法?”

    吴育为人公正正派,作为纯臣,并未因自己刚刚上奏的奏章中涉及石介、富弼等人,便闭口不谈。他遇事敢说真话,与宰相陈执中、贾昌朝等人在皇帝面前多次激烈辩论,争论至激烈处,常令朝中大臣惊恐失色。而他仍未停止争论,向皇上奏请道:“臣之所以据理力争,乃职责所在;若陛下认为臣不称职,恳请罢免臣的职务。”

    此次吴育亦不负仁宗所望,道:“臣以为,若此案硬与杜衍、富弼、石介等人相关,未免太过巧合。吴小娘子进京前一年,朱家便已被周氏取代,当时韩国公主早已薨逝。而这小娘子拜师之后,诸位大臣或被贬谪闲置,或外放远离中枢,何以能一手遮天、插手后宫之事?”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